
[death of a sovereign] 帝王死
天子出,有大驾,有法驾,有小驾。——《后汉书·舆服志》
天子死曰崩。——《礼记·曲礼》
称帝王去世。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遂籍羣优於教坊,羣优耻之,驾崩,遁归於 吴 。”《说唐》第十四回:“当 文帝 驾崩时,并无遗詔。” 侯宝林 《改行》:“皇上死啦……你得说皇上驾崩啦!”
“驾崩”是中国古代对帝王、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去世的尊称,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词义分解
文化象征
古代帝王被视为“天子”,是国家的核心象征。用“崩”形容其死亡,既体现皇权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暗示政权可能面临动荡。
历史依据
使用范围
除帝王外,历史上皇太后、太皇太后去世也可称“驾崩”,如汉代文献中多次出现类似用法。
示例: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此处“驾崩”即指刘备去世,符合其帝王身份。
此词至今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驾崩”是一个成语,意为指皇帝、君主或其他统治者的死亡。这个成语的大意是当权者因死亡而导致政权的崩溃,它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组织的领导者的去世所引发的混乱局面。
“驾崩”这个成语可以拆分为两个汉字:“驾”和“崩”。其中,“驾”的部首是马(马字旁),它的笔画数是4;“崩”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它的笔画数是10。
“驾崩”这个成语源自《尚书·周书·鲁周公丧刑人》:“泄初徒,乘逢城崩。”这句话描述了鲁国周公的死亡和政权的崩溃。后来,人们将“乘逢城崩”这一片段中的“乘逢”改为“驾崩”,并广泛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组织领导者的死亡引发的政权崩溃。
“驾崩”的繁体字为“駕崩”。繁体字与简体字在形态上有所差异,但其意义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驾崩”这个成语,古时候的写法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1. 听说国王驾崩了,整个王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哀悼之中。
2. 历史上有很多政权因为领导者的驾崩而迅速崩溃。
驾驶、驾驶员、崩溃、崩塌、崩解、崩落
殒命、卒然去世、去世、辞世、薨逝
长寿、安然无恙、完好无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