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垛集的意思、垛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垛集的解釋

亦作“垜集”。謂以垛兵法征兵。《明史·兵志四》:“ 明 初,垜集令行,民出一丁為軍,衛所無缺伍,且有羨丁。”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二:“衛所的兵源有四種:一種是從征……一種叫垛集,即征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垛集”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與古代軍事制度相關,尤其在明朝時期具有特定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垛集(duǒ jí)指明朝初期采用的一種征兵制度,即通過“垛兵法”強制征調民戶參軍,每戶需出一名丁壯加入衛所軍隊。該制度旨在保障軍隊兵源充足,屬于衛所兵制的組成部分。

曆史背景與實施方式

  1. 制度起源
    明代衛所制度下,兵源主要分四種:從征、歸附、谪發和垛集。垛集作為強制征兵手段,要求民戶按戶籍比例出丁,如《明史·兵志四》記載“民出一丁為軍”,确保衛所兵員穩定。

  2. 運作特點
    通過戶籍登記強制征丁,征集的士兵需世代為軍,形成“軍戶”,導緻軍籍與民籍分離。這一制度在明初有效解決了兵員短缺問題,但也因賦役繁重引發後續社會矛盾。

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詞典(如)将“垛集”解釋為“物品堆積成堆”,但此釋義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對“垛”字(指堆積)的引申誤解。從多數史料看,“垛集”的核心含義仍指向明代征兵制度。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垛集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垛集(duò j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将物品或人群集中堆放、聚集在一起。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或者人群聚集在一起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垛集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土(tu)和尤(you),它們分别表示土地和尤物。垛集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垛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以描述堆放農作物的場景。在現代漢語中,垛集一詞常常用作動詞,形容物品或人聚集在一起的情況。 繁體 垛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垛集」,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垛集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通常使用「垛」字作為主體,後面加上「集」字的下面部分,形成一個新的字形。這個字形表示堆放、聚集的意思。 例句 1. 農民們将剛收獲的玉米垛集在一起晾曬。 2. 市場上的攤位垛集了各種水果和蔬菜,形成了一個繁忙的景象。 組詞 垛集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 1. 垛堆(duò duī):堆疊整齊的物品。 2. 垛子(duò zi):用來堆放物品的矮墩狀構築物。 近義詞 與垛集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堆積、聚集、集中等。 反義詞 與垛集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散落、分散、分開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