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問的意思、對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問的解釋

(1).互相問答交談。《三國志·吳志·阚澤傳》:“性謙恭篤慎,官府小吏,呼招對問,皆為抗禮。” 唐 陸龜蒙 《複友生論文書》:“未嘗幹有司對問希品第,未嘗歷王公丐貸飾車馬。”

(2).古代文體之一。 戰國 時 宋玉 作《對楚王問》,以答問形式抒寫情志,後因名其體為“對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 宋玉 含才,頗亦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 範文瀾 注引 紀昀 評:“《蔔居》《漁父》已先是對問,但未标對問之名耳。然 宋玉 此文,載於《新序》;其标曰對問,似亦 蕭統 所題。”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然則《騷》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澤,而特由其時遊説之風而恢宏,因 荊楚 之俗而奇偉;賦與對問,又其長流之漫於後代者也。”

(3).應诏回答帝王的問難。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軍義興公蕭公墓志銘》:“無雙對問,實踵武於 丁鴻 。” 唐 沉佺期 《自考功員外授給事中》詩:“何幸鹽梅處,惟憂對問機。”

(4).指受審問。《朱子語類》卷一二三:“ 周勃 終身有功,後來也下獄對問。”《水浒傳》第二二回:“現有刀子是 宋江 的壓衣刀,必須去拿 宋江 來對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對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基于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1.互相問答交談

指雙方以問答形式進行交流,常見于日常對話或學術讨論。例如《三國志·吳志·阚澤傳》提到“官府小吏,呼招對問,皆為抗禮”,說明下級官吏被召見時的應答場景。

2.古代文體名稱

戰國時期宋玉創作的《對楚王問》開創了這一文體,通過虛拟問答形式表達思想情感,如文中借“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比喻雅俗之别,成為後世模仿的典範。

3.應诏回答帝王問難

指臣子受皇帝诏令,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回應政治、學術問題。例如漢代“對策”制度,即科舉考試中考生需針對帝王提問撰寫文章。

4.指受審問

在司法或審訊場景中,“對問”表示接受質問或審查。如唐代陸龜蒙《複友生論文書》提及“未嘗幹有司對問”,暗含避免被官府審問之意。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對問

對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互相詢問或互相質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對問的第一個字是“對”,拆分的部首是“寸”和“目”,總共有三個筆畫。

對問的第二個字是“問”,拆分的部首是“口”,總共有四個筆畫。

來源

對問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憲問》這篇經典語錄中,其中孔子對學生憲問的回答中包含了這個詞語。

繁體

對問的繁體字是「對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對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對問作為一個詞語,其字形和結構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們在會議上對問了對方的行為動機。
2. 警察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嚴格的對問。
3. 老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的對問。

組詞

對問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1. 對答:回答或回應對方的問題。

2. 對視:互相對望或定睛看。

3. 問詢:詢問或提問。

近義詞

對問的近義詞有:

1. 質詢:質疑、詢問。

2. 盤問:詳細地詢問或盤問。

反義詞

對問的反義詞是:

1. 回答:回應或解答問題。

2. 回避:逃避或回避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