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謂忠誠正直的話雖然不順耳,但有益于行為。《舊唐書·王晙傳》:“臣蒙天澤,叨居重鎮,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宋 朱熹 《答汪尚書書》:“諸公果能協成 元履 之論,使聖德日新,讒佞屏遠,逆耳利行之言,日至於前,而無所忤焉。”
“逆耳利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忠誠正直的言論雖然聽起來刺耳,但對行為有積極指導作用。該詞由“逆耳”(不順耳)和“利行”(利于行動)構成,強調忠言的實用價值。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舊唐書·王晙傳》:“臣蒙天澤,叨居重鎮,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宋代朱熹在《答汪尚書書》中亦引用此語,進一步強化其勸谏内涵。
三、語法功能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延伸
與“忠言逆耳利于行”同源,強調接受批評的重要性。雖未明确反義詞,但語境中隱含與“阿谀奉承”相對。
五、應用場景
適用于勸誡他人虛心納谏,或描述直言進谏的行為,常見于曆史評論、品德教育類文本。
逆耳利行,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說話或行動與自己的利益相反,不合乎常理,讓人感覺不舒服或不順耳。
逆耳利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逆(辶/⻌,7畫)+ 耳(耳,6畫)+ 利(刂/⺈,4畫)+ 行(行,6畫)。
逆耳利行出自《淮南子·精神篇》:“故曰:逆耳利行。”意為違背常理的行為或言語。
逆耳利行的繁體字為「逆耳利行」。
逆耳利行在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目前未找到相關的古代寫法。
1. 他的建議雖然逆耳利行,但卻是為了大家的長遠利益。
2. 他的決定令人感到逆耳利行,似乎與他的前言不符。
逆境、逆水行舟、逆來順受、逆戰、逆天
出人意料、令人意想不到、違背常理
順耳順行、符合邏輯、合乎常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