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虛謹慎。《新唐書·路岩傳》:“居循循謙飭,若不在勢位者。” 清 周亮工 《讀畫錄·陳原舒》:“故來 金陵 ,乃更謙飭。”
謙饬(qiān chì)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謙”與“饬”二字組合而成,意指通過謙遜的态度進行自我約束和修身,強調道德自律與行為規範。以下是詳細解析:
謙(qiān)
指虛心、不自滿的态度。《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引申為恭敬退讓的品德。在儒家思想中,“謙”是君子修身的重要準則,如《周易·謙卦》所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來源:《漢語大詞典》「謙」字條目。
饬(chì)
本義為整頓、規範,引申為嚴謹自律的行為。《說文解字》注:“緻堅也”,強調通過自我約束達到品性端正。如《禮記·樂記》雲:“禮以饬躬”,指以禮法規範自身。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饬」字釋義。
謙饬融合二者含義,指:
示例語境:
“君子謙饬其身,而天下歸仁焉。”(仿《禮記》句式)
意為:君子以謙遜自律,天下人便自然歸附于仁德。
該詞承載儒家“克己複禮”的思想内核:
來源:儒家經典《論語》《禮記》中相關倫理思想。
現代語境中,“謙饬”適用于:
注意:因屬文言詞彙,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文化讨論。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謙饬”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iān chì,由“謙”和“饬”兩個漢字構成,均屬左右結構。其核心含義是謙虛謹慎,多用于描述人的品行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二字結合後,“謙饬”強調内外兼修的品德:既保持謙遜,又恪守規範。
“謙饬”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用法,可參考《新唐書》或清代文人作品。
薄域迸瀉鴘鷹參谒側翼豺狼成性程門立雪赤藤遲逾創業爨濯錯謬彈道蹈足達人知命吊譽沽名遁志關送官學生過客顧兔和平共處賤降計籌積翠池極歡譏诮酒社軍達刊版衎謇客身蠟刻琅邪台潦原浸天燎若觀火立主愍冊銘佩末釁排逐飄曶蒲合牽腸割肚青徑拳打三蘇侍親釋神守滞霜淇淋漱芳亭說本述評通奏瓦爐硙牛黠捷翔翺向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