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混芒的意思、混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混芒的解釋

亦作“ 混茫 ”。1.混沌蒙昧。指上古人類未開化的狀态。《莊子·繕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成玄英 疏:“其時淳風未散,故處在混沌芒昧之中。” 晉 葛洪 《抱樸子·任命》:“蓋聞靈機冥緬,混芒眇眛。”

(2).指混沌未分狀。 唐 李白 《大鵬賦》:“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

(3).指廣大無邊的境界。 唐 杜甫 《滟滪堆》詩:“天意存傾覆,神功接混茫。” 宋 朱熹 《馬上舉韓退之話口占》:“昨日風煙接混芒,今朝紫翠插青蒼。” 明 李東陽 《<南行稿>序》:“連山大江,境象開豁,廓然若小宇宙而遊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觀也。” 清 魏源 《<國朝古文類鈔>叙》:“生其間者,其氣昌明,其聲宮喤,其見聞瑰軼而混芒。”

(4).混雜不清;模糊。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列國小學不明,聲音混茫,各操其方,微 孔子 之雅言,古韻其亡乎!” 葉聖陶 《城中·微波》:“群山已沒入乳白色的霧氣,湖面蓋着混茫的青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混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文學雙重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混沌蒙昧、模糊不清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混沌未分

    指天地形成前元氣未分的原始狀态,蘊含自然哲學觀。如《莊子·繕性》雲:“古之人在混芒之中”,描述宇宙初開的朦胧景象。

  2. 蒙昧無知

    引申指人類心智未開化的狀态,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混沌蒙昧”,強調認知上的模糊性。


二、引申義與文學意象

  1. 自然景象的模糊性

    形容霧氣彌漫、視野不清之貌。杜甫《望嶽》中“蕩胸生層雲”雖未直用“混芒”,但“層雲”意象與之相通,呈現蒼茫朦胧之美。

  2. 心境的迷茫感

    文學作品中借指思緒紛亂、方向不明的心理狀态,如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的孤寂畫面,暗含混芒意境。


三、文字學考據

“混”從水,本義為水勢盛大交融;“芒”通“茫”,指廣闊無邊際。“混芒”二字疊加,強化了無邊無際的朦胧感。此構詞法見于《說文解字注》,體現漢字形義結合的哲學特質。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混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ùn máng(部分語境下也可讀作hún máng),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混沌蒙昧
    指上古人類未開化的原始狀态,常與自然未分、文明未啟的語境相關。例如《莊子·繕性》中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成玄英疏注為“混沌芒昧”,形容淳樸未散的社會狀态。

  2. 混沌未分狀
    描述天地初開、萬物未分時的模糊狀态。如李白《大鵬賦》中“若混茫之未判”,即用此意。

  3. 廣大無邊的境界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指代遼闊、深遠的自然或精神境界。例如杜甫《滟滪堆》詩雲:“神功接混茫”。

  4. 混雜不清;模糊
    引申為事物界限不分明或思緒模糊的狀态,如朱熹詩句“昨日風煙接混芒”。


二、文獻溯源與用例


三、發音與變體


四、總結

“混芒”是一個兼具哲學深度與文學色彩的詞彙,既可描述人類文明的原始狀态,也能表達自然與思想的遼闊或模糊。其多義性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尺堰百木班師得勝碑學禀性難移察裡津保衛戰成日菙氏但割大厮把地理先生定正東津惇叙防送夫奉祭俯服負累關山月館饩卦文寒溫魂馳夢想甲膽剪徑角鬭九頭鳥開解客死他鄉六國流星掄魁名例敏決披曆平下鋪馬聖旨前歌後舞鉛容輕螺球體綦繡山田少林拳說公案松膠夙昔堂基逃嫁天箓天網恢恢恸啕荼白拖下水萬緣文定武訓仙都仙閣顯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