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镂物體,中間嵌銀。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 苗 巫穿鮮紅如血衣服,吹镂銀牛角,拿銅刀,踴躍歌舞娛神。”
“镂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镂銀”指在物體表面進行雕刻(镂刻)後,将銀嵌入雕刻的凹槽中,形成裝飾工藝。該詞由“镂”(雕刻)和“銀”(金屬材料)構成,強調工藝與材質的結合。
沈從文在《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中描述苗族巫師的裝扮時寫道:“吹镂銀牛角”,此處“镂銀”指牛角表面雕刻并嵌銀的裝飾手法。這種用法常見于描述傳統手工藝品或宗教器物。
多用于描述傳統金屬工藝,如銀器、禮器或民族服飾配飾的制作。例如苗族銀飾中的雕刻嵌銀技法,即符合“镂銀”的定義。
該詞屬于偏書面化表達,近現代文學中使用頻率較低。同類工藝還可表述為“錯銀”(将銀絲嵌入器物表面凹槽)或“鎏銀”(表面鍍銀)。
《镂銀》是一個成語,意為用銀質的器物上刻劃或雕镂。這個成語形容工藝精湛、紋飾繁複的銀器。
《镂銀》的拆分部首是金,銀的拆分部首是钅。它們的筆畫分别是8畫和11畫。
《镂銀》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銀器制作工藝。镂銀一詞最早出現在《兒女英雄傳》一書中,用來形容金剛镂銀杯的精美工藝。
《镂銀》的繁體字為「鏤銀」。
在古時候,漢字「銀」的寫法為「銀」。
他制作的镂銀手镯工藝精湛,花紋繁複,非常漂亮。
銀器、镂空、雕镂、精湛、花紋
雕琢、镂刻、刻缂、刻字、刻飾
平坦、粗糙、簡約、樸素、無裝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