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束手待斃 ”。 宋 秦觀 《進策·盜賊上》:“與其嬰錮金木,束手而受斃,孰若遯逸山海,脫身而求生。”
“束手受斃”是一個中文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容在困境中因無法采取有效措施,最終被迫接受失敗或死亡的結局。該成語強調被動無力的狀态,常用于比喻個人、團隊或組織面對危機時無能為力。
詞語構成
出處與演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發音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束手受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無力反抗,束手無策而自取滅亡。
《束手受斃》的拆分部首是束、手、斃,分别對應的筆畫是7畫、4畫、8畫。
《束手受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故事或典故。具體的來源并不明确。
《束手受斃》的繁體字為「束手受斃」。
在古時候,「束手受斃」的漢字也有一些變體,如「束手受斃」或「蔽手受斃」等。
1. 在面對強敵時,他選擇了束手受斃,而沒有試圖反抗。
2. 這個團隊束手受斃地接受了失敗,最終解散了。
1. 斃志族: 形容志氣消沉,喪失鬥志。
2. 反斃: 反過來從事被迫斃殺他人的行為。
1. 被動接受: 形容沒有主動行動,隻是被動地承受某種結果。
2. 自取滅亡: 形容因自己的愚蠢或錯誤行為導緻自己滅亡。
反義詞需要根據上下文具體來确定,但可能的反義詞如下:
1. 奮力反抗: 表示拼命反抗,争取生存。
2. 逃脫: 強調成功擺脫困境,避免滅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