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枷與杖。舊時的兩種刑具。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枷棒》:“每栲訊囚人,先設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數。”
“枷棒”是古代中國刑罰中使用的兩種刑具組合,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枷棒由“枷”和“棒(杖)”組成,是舊時審訊或懲罰犯人時常用的刑具。其中:
曆史記載
五代時期馬缟在《中華古今注·枷棒》中提到:“每栲訊囚人,先設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數。”,說明其常用于拷問,且使用廣泛。
功能與象征
語言延伸
現代漢語中,“棒”單獨使用可表示能力強或水平高(如“功課棒”),但在“枷棒”一詞中僅指刑具。
總結來看,“枷棒”是古代司法暴力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傳統刑罰的嚴酷性。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具體形制,可參考《中華古今注》等文獻。
《枷棒》是一個成語,表示被束縛、受到限制或壓迫。它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某種困境或不利情況下被迫屈從或受制。這個詞在中國語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枷棒》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分别代表木頭和箭靶。這個詞一共有8個筆畫。
《枷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内篇·田子方》中,意味着被束縛。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枷槠」。
在古代,枷棒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其古漢字寫法為「枷棹」,使用了木和舟兩個部首,分别代表木頭和劃船工具,也意味着人們在船上受到限制。
以下是一些使用《枷棒》成語的例句:
1. 這個國家的人民長期受到枷棒的壓制,他們渴望自由。
2. 她心中明白,隻有努力學習,才能擺脫貧困家庭的枷棒。
與《枷棒》相關的組詞有:
1. 枷鎖:指用鐵鍊或木質構成的束縛工具。
2. 棒罵:指用棍棒或言語嚴厲地責罵。
3. 束縛:指限制、約束。
近義詞:牢籠、束縛、禁锢。
反義詞:自由、解脫、放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