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枷棒的意思、枷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枷棒的解釋

枷與杖。舊時的兩種刑具。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枷棒》:“每栲訊囚人,先設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枷棒”是古代中國司法體系中兩種常見的刑具組合,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分析:

  1. 曆史定義與詞源構成 “枷”指木質頸械,《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形制多為兩片木闆相合,中有圓孔固定頸部。“棒”則是執行杖刑的硬木棍,《唐律疏議》記載其規格“長三尺五寸,大頭徑二分半”,多用于笞打臀部或背部。二字連用始見于宋代《刑統》,特指審訊過程中械具與杖具的配合使用。

  2. 形制結構與功能分化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刑具考》記載,枷的重量分三等:15斤、20斤、25斤,表面镌刻罪狀文字;棒則按用途分訊囚用的“問事杖”與行刑用的“大杖”,直徑在0.5-1寸之間。二者配合使用時,枷用于限制犯人行動,棒則實施肉體懲戒,形成完整的刑罰體系。

  3. 司法實踐中的演變 中國政法大學法制史研究院研究顯示,枷棒制度在明清時期發展出特殊變體。如明代廠衛機構使用的“立枷”,重達300斤,配合鐵棒構成“枷棒示衆”酷刑;清代則出現帶鐵刺的狼牙棒與帶鎖鍊的連枷。這種演變反映出古代刑罰從單純懲戒向震懾示衆的功能延伸。

  4. 文化符號意義 《中國法律與傳統社會》專著指出,枷棒在文學作品中具有雙重象征:既代表法律威嚴(如包公戲中的“虎頭鍘”配套刑具),也被視為苛政工具(如《水浒傳》林沖受刑場景)。這種文化意象的複雜性,使其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法制觀念的重要物質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枷棒”是古代中國刑罰中使用的兩種刑具組合,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枷棒由“枷”和“棒(杖)”組成,是舊時審訊或懲罰犯人時常用的刑具。其中:

    • 枷:木質刑具,套在犯人頸部限制行動,象征束縛與羞辱。
    • 棒(杖):棍棒類工具,用于擊打身體實施肉刑。
  2. 曆史記載
    五代時期馬缟在《中華古今注·枷棒》中提到:“每栲訊囚人,先設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數。”,說明其常用于拷問,且使用廣泛。

  3. 功能與象征

    • 枷:除限制自由外,還通過公開示衆強化威懾效果。
    • 棒(杖):通過身體疼痛迫使犯人招供或懲罰罪行,常見于古代司法體系。
  4. 語言延伸
    現代漢語中,“棒”單獨使用可表示能力強或水平高(如“功課棒”),但在“枷棒”一詞中僅指刑具。

總結來看,“枷棒”是古代司法暴力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傳統刑罰的嚴酷性。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具體形制,可參考《中華古今注》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代白練裙擺尾搖頭被錄取步趾長天老日車手楚挽颠跌釣遊谛妄俸冊賦比興伏生跟班駭猋好心黑齒哼兒哈兒鴻晖宦夫澗松焦寝假佐集掇解雠經見噤害矜彊計日指期咎戾救失眷口忼忼空心蘿蔔累牍連篇路祭輪枝率從履仁蹈義綿山木居士貧露迫阸請順癯辱閏變散越勝會視同兒戲瘦骨疏傅痛撓脫膠土頭文定五言律詩先條蟹行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