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先生故公子,以大訟蕭條,眷口寡,移而鄉居。”《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一回:“當日清早,過了 黃河 ,眷口用小轎搭過去。” 阿英 《關于鄭成功的二三事》:“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
眷口是漢語中的古語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家眷、家屬,尤指需要供養或隨行的家庭成員。以下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家眷人口
指家庭中需要撫養或共同生活的親屬成員,如配偶、子女、父母等。
例:《紅樓夢》第一百回:“﹝賈政﹞便叫了賈琏去,将祖茔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此處,将家塾亦設于此……便是有罪,己物可入官,這祭祀産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賈琏道:‘爺的主意極是。’賈政道:‘這是你太太的眷口,你帶去好好安置。’”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611頁。
戶籍範疇的家屬
古代戶籍制度中,“眷口”特指依附于戶主名下的直系或旁系親屬,區别于仆役、雇工等。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3冊,第254頁。
二字組合強調需被照料或依附于戶主的親屬群體,隱含責任關系。
古代戶籍/公文用語
如清代《戶部則例》載:“官員赴任,準帶眷口仆從若幹,逾數者罪。”
→來源:《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梁方仲編著,中華書局,2008年)附錄文獻。
文學作品的委婉表達
古典小說中常用“眷口”代指妻兒,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周進道:‘我如今要回去看顧我的眷口。’”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12頁。
現代漢語中,“眷口”已罕用,多被“家屬”“家眷”取代,僅存于曆史文獻、仿古文本或方言(如閩南語保留類似用法)。需注意其書面語色彩及時代性。
“眷口”是漢語中一個傳統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眷口”指家屬,即家庭成員或親屬群體。該詞由“眷”(親屬)和“口”(代指人)組合而成,強調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屬關系。
《聊齋志異·嬌娜》(清·蒲松齡)
例句:“先生故公子,以大訟蕭條,眷口寡,移而鄉居。”
釋義:因家道中落、親屬稀少,主人公遷居鄉間。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
例句:“當日清早,過了黃河,眷口用小轎搭過去。”
描述家屬遷移的情景。
阿英《關于鄭成功的二三事》
例句提到通過安置士兵家屬實現“十年生聚”,體現該詞的曆史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或近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本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背心辯護權脖項誠真沖軍沖駝子愁盤初輝達樂丹情大齊登山涉水彫掞雕墜對講電話阨會豐格佛袈裟頫首绀青拐彎酣酺和居紅不棱登胡奴車甲産傢夥減少機變如神節亮靜姿金銀島饑嗛空心誇衆壘壁陳砻密騾馬大會猛火冥寞墨杘木杮朋舊纖手勸勵神色怡然師保思辯肆享索道台家太平雀天居拖青纡紫外愚内智文意汙卑無關大局鰕須謝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