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諸府的文書官。《漢書·王尊傳》:“司隸遣假佐 放 奉詔書白 尊 發吏捕人。” 顔師古 注引 蘇林 曰:“ 胡公 《漢官》假佐,取内郡善史書佐給諸府也。”
“假佐”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基本定義
指漢代諸府(如司隸校尉、州郡等)設置的文書官,屬于低級官吏,負責處理公文事務。
職責與設置
來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顔師古注引蘇林解釋:“取内郡善史書佐給諸府”,即從擅長文書的吏員中選拔。
若在曆史文獻中遇到“假佐”,通常指向漢代文書官職;若現代語境下使用,可能為引申的成語含義,但需謹慎考據。可參考《漢書》及顔師古注()或漢代職官研究資料()進一步驗證。
假佐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假”和“佐”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假佐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表示與人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總數為7畫,其中“假”的筆畫數為7畫,而“佐”的筆畫數為5畫。
假佐在古代沒有獨立的意思,它是由現代漢字假和佐組合而成的。假表示“虛僞”、“僞裝”,佐表示“輔助”、“幫助”。假佐表示在某種情況下通過虛僞的手段來輔助、幫助他人或達到某種目的。
假佐的繁體字為「假佐」,拆分部首和筆畫都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沒有出現假佐這個詞彙,因此也沒有古時候漢字寫法。
1. 他通過假佐的手段,成功地騙取了她的信任。
2. 這個政客利用假佐煽動了人們的情緒。
假裝、假期、佐證、佐料
僞裝、假扮、欺騙
真實、真正、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