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搜集,采集。《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 天寶 初,為協律郎,集掇當世事,著書八十餘篇。”
“集掇”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搜集、采集,多用于文獻或曆史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天寶初,為協律郎,集掇當世事,著書八十餘篇。”
此句描述鄭虔在擔任協律郎期間,通過搜集時事資料完成著作,體現了“集掇”的實踐意義。
使用特點
補充說明
個别網頁提到該詞存在“掇菁撷華”“集苑集枯”等成語關聯,但實際關聯性較弱,建議以《新唐書》的權威用例為準。
建議需要更深入考據時,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驗證細節。
集掇(jí duo)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是漢語中的一個獨特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上面的字是“集”(jí),下面的字是“掇”(duo)。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字頭“集”屬于“辶”部,共有7個筆畫;字底“掇”屬于“扌”部,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根據研究, 最初的漢字是象形字,後來演變成會意字和形聲字。而“集掇”這個詞則是屬于形聲字,字義由字形的組合決定。
繁體字中的“集掇”保留了其傳統的字形,但在簡化字中,它被統一改為了“集縮”。在繁體字的使用地區,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寫法和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筆畫比現代字體更加繁複。而“集”和“掇”的字形在古代寫法中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仍然保持一緻。這種寫法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演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集掇”的例句:
與“集掇”相關的組詞有:集市、集會、掇拾等。
與“集掇”近義詞有:聚集、集合、拾掇等。
與“集掇”反義詞有:分散、離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