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激越。《國語·周語下》:“為之六閒,以揚沉伏而黜散越也。” 韋昭 注:“越,揚也……伏則不宣,散則不和。”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長嘯》:“初則發聲調暢,稍加散越。”
(2).猶激揚。《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誘呼 鮮卑 ,侵擾北方”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王沉 《魏書》:“奉被今年七月己卯詔書,伏讀懇切,精魄散越。”《宋書·申恬傳》:“伏聞朝恩當加臣 濟南 太守,仰惟優旨,荒心散越。” 明 張煌言 《<曹雲霖中丞從龍詩集>序》:“懽愉則其情散越,散越則思緻不能深入。”
“散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成語釋義(源于曆史典故)
指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民因戰亂流離失所的場景,引申為形容災難或戰争導緻民衆離散的現象。
▸出處:源自越國多次遭受侵略的曆史,如《國語》等史書記載。
▸例句:“這個地區經曆戰亂後,百姓被迫散越他鄉。”
二、古漢語釋義(見于典籍注疏)
兩種釋義分别對應不同語境,使用時需注意區分曆史典故與聲音/情緒描寫。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散越》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離散、分散或散開。它常用來描述物體、人群或事物分散開來的狀态。
《散越》的拆分部首是“攵”和“足”,其中“攵”是一個獨立的部首,代表“手”的意思;“足”則代表“腳”的意思。
《散越》的總筆畫數為17筆。
《散越》的來源并沒有一個确切的說法。這個詞的意思和使用方式可能是在古代逐漸形成的。現代漢語中,它經常用來描述人群的散開、物體的分散等情況。
《散越》的繁體字為「散越」。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寫法有所不同。關于《散越》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我沒有找到确切的資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和寫法也會發生變化。
1. 他們圍聚在火堆旁,然後分散散越,回到各自的帳篷。
2. 露天市場上的人群漸漸散開散越,商販們整理着自己的貨物。
1. 散步:指行走時不按固定路線,隨意漫遊。
2. 散發:指釋放或散發出氣味、光線、熱量等。
3. 散文:指表達個人感受的一種文學形式。
1. 分散、散開、分開、離散
1. 聚集、集中、彙聚、凝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