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泛稱西域、北地或外來的僧人。 唐 杜甫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藥囊親道士,灰刼問胡僧。” 仇兆鳌 注引 曹毗 《志怪》:“ 漢武帝 穿 昆明池 極深,悉是灰墨,無復土。以問 東方朔 ,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問西域僧。’”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天咫》:“計僧去五六坊,復有一少年,美如冠玉,騎白馬,遂扣其門曰:‘適有胡僧到無?’ 布 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籲嗟不悅。”《宣和遺事》後集:“及入寺門,見有石鐫二金剛,并拱手對立。又見 胡 僧出迎。”
“胡僧”是古代對西域、北地或外來僧人的泛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胡”在古代常指代西域或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僧”即佛教修行者。因此,“胡僧”主要指來自印度、中亞等地的外來僧人。這一稱呼常見于唐代文獻,如杜甫詩句“灰刼問胡僧”便引用了漢武帝時期西域僧人參與解謎的典故。
唐代是胡僧活動的高峰期。例如,西域何國(今烏茲别克斯坦境内)的僧伽法師,曾被唐中宗尊為“國師”,在中土弘法53年,成為觀音信仰本土化的重要推動者。這類胡僧不僅傳播佛教,還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需注意“胡僧”在少數語境中(如)被引申為“假扮僧人的外族人”,含貶義,但此用法較罕見,主流仍為中性泛指。
“胡僧”一詞既承載了佛教傳播的曆史脈絡,也融入了文學創作中的奇幻色彩,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縮影。
胡僧一詞指的是來自胡地(指西域)的佛教僧人。他們在中國傳教、修行、弘揚佛法。
胡僧的部首是月,筆畫數為14。
胡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曆史。在古時候,西域是佛教的發源地,隨着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許多來自西域的僧人來到中原地區弘揚佛法。由于胡地人特膚黝黑,所以被稱為胡僧。
胡僧在繁體中被寫作「胡僧」。
在古代,胡僧的漢字寫法是「虎僧」。後來,隨着字形和發音的演變,逐漸改為了「胡僧」。
1. 他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胡僧,悟性極高。
2. 這座寺廟藏有一尊古老的胡僧佛像。
和胡僧相關的組詞有:胡地、胡風、胡坐、西域等。
和胡僧近義的詞有:外道、胡人僧等。
和胡僧反義的詞有:中國僧人、漢地僧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