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terrupt;cut short]∶使某一活動(語音、思緒、行動)中斷
打斷談話
打斷他說的話
(2) [break]∶[身體上某一部分的] 骨折斷
這一擊打斷了他的手臂
(1).使物體折裂;使活動停止。 魯迅 《呐喊·孔乙己》:“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 趙樹理 《張來興》:“雖說他的話常被人打斷,可是斷斷續續總算把 老張師傅 的為人講明了。”
(2).判決;處理。《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次日郡王将封簡子去 臨安府 ,即将 可常 、 新荷 量輕打斷。”《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 趙再理 授 廣州 新會 知縣……到得本縣,衆官相賀。第一日謁廟行香,第二日交割牌印,第三日打斷公事。”
(3). 宋 代鼓曲名。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 崇寧 、 大觀 以來,内外街市鼓笛拍闆,名曰‘打斷’。至 政和 初,有旨立賞錢五百千;若用鼓闆改作北曲子,并著北服之類,并禁止支賞。其後民間不廢鼓闆之戲,第改名‘太平鼓’。”
“打斷”是一個漢語動詞,通常有以下幾種含義和用法:
指通過外力使物體斷裂或停止原有狀态。例如:
指在交流或行動中強行介入,使對方停止當前的發言或行為。這種用法常帶有“突然性”和“不禮貌”的隱含色彩。例如:
用于抽象概念,表示對連續性事件或狀态的強行終止。例如: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特定語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或場景,我會為您具體解讀。
打斷是指在進行某項活動或對話時,突然中止或打擾。例如,當你正在專注地做作業時,突然有人來打斷你的思路,這就是打斷。
打字的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在現代漢字中,打字的部首位于左邊。打字總共有5個筆畫,按照先後順序分别為橫、豎、橫折、橫折鉤和豎提。
打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在《說文解字》中,打斷解釋為打破、中斷。這個詞的含義逐漸延伸到中斷對話、中斷活動等方面。
打斷的繁體字為「打斷」。
在古代,打斷的字形稍有不同。以篆書為例,「打斷」的字形在上部加入了「卩」部,表示手壓在物體上的動作。而在隸書和楷書中,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态。
1. 他的電話突然響起,打斷了我們的對話。
2. 在會議上,他反複打斷别人的發言,顯得很不禮貌。
打擾、打擊、打破、中斷、打架。
中止、中斷、幹擾、妨礙、阻礙。
連續、持續、延續、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