綸旨的意思、綸旨的詳細解釋
綸旨的解釋
聖旨。 宋 張孝祥 《浣溪沙》詞:“細撚絲梢龍尾北,緩攜綸旨鳳池東。” 明 張居正 《謝賜粥米食品疏》:“乃荷乾坤覆幬,父母愛憐,綸旨溫存。”
詞語分解
- 綸的解釋 綸 (綸) ú 釣魚用的線:垂綸。 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絲帶。 現用作某些合成纖維的名稱:錦綸。滌綸。 綸 (綸) ā 〔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綸)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旨的解釋 旨 ǐ 意義,目的:意旨。要旨。主旨。言近旨遠。 封建時代稱帝王的命令:旨令。奉旨。 美味:旨酒。甘旨。旨蓄(貯藏的美好食品)。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綸旨"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綸旨"(lún zhǐ)指古代帝王的诏書或命令。"綸"本意為青絲帶或粗絲線,引申為帝王言語如絲綸般珍貴;"旨"即旨意、命令。合稱特指皇帝下達的正式文書,常見于史書與古代公文。例如:
"臣奉綸旨,督辦河工。"(《明史·職官志》)
二、詞源與演變
- 語源依據:
- "綸"出自《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喻帝王之言由細絲化為粗綸,象征權威擴散。
- "旨"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美也",後專指上對下的指令。
- 曆史用例:
- 唐代起用于官方文書,如《唐六典》載"中書省掌綸旨之拟"。
- 宋明清沿用,漸成固定稱謂,如《宋史·禮志》:"頒綸旨以定典儀。"
三、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綸旨:帝王的诏令。唐宋以來诏令俗稱。"(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 《辭源(修訂本)》:
"綸旨:皇帝的命令。綸,喻帝王之言;旨,意旨。"(商務印書館,2015年)
四、使用場景與同義詞
- 典型語境:多用于史籍、奏章,強調诏令的權威性,如"接奉綸旨""綸旨敕令"。
- 近義詞辨析:
- 诏書:正式公文,需加蓋玉玺。
- 聖旨:口語化泛稱,涵蓋所有帝王命令。
- 綸旨:側重書面語體,尤指唐宋後官方文書中的規範表述。
五、現代應用與考據建議
現代漢語中"綸旨"已罕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整理。需嚴格依據古代文獻使用,如《四庫全書》《曆代職官表》等原始史料佐證其義。
參考來源:
- 《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 《唐六典》(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綸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析:由“綸”和“旨”組成。
- “綸”原指粗麻線,引申為綱紀、章程;
- “旨”本義為箭靶中心,後指目标、核心要義。
合稱可表示綱領、主旨,多用于文章或言論的核心思想。
二、曆史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在宋、明時期的文獻中,“綸旨”常特指聖旨,即帝王的命令或诏書。例如:
- 宋代張孝祥《浣溪沙》中“緩攜綸旨鳳池東”;
- 明代張居正奏疏提到“綸旨溫存”,表達對皇帝恩旨的感激。
三、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含義
日本古代文獻中,“綸旨”指天皇通過近侍傳達的簡便文書,與正式诏敕相區别(多見于平安時代至建武新政時期)。
四、總結
- 中文語境:以“聖旨”為主流解釋,強調帝王權威;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綱領性内容,但使用較少;
- 文化差異:需注意中日語境下的不同定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奏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鳌山敝惡材鋪抄查呈華乘雲鸱彜創傷春小麥道送點紙調取定見短褂頓僵防除鳳鳥汾陽帽革拿骨自賀函黑豬渡河積蠧驚灘舉枉措直苦境騉駼僚品厘弊靈憲,算罔論淩陰六谷六駿龍漢鳥信畔亡普渡衆生譴毀潛聲青缥青組葺屋榷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韶雅赦格市入石祖绶帶收之桑榆四布踏籋探丸天儀提兵通濟托芘無根而固無造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