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iet] 安靜;不嘈雜
清靜過日而已。——清· 林覺民《與妻書》
清靜的地方
(1).指天氣晴朗甯靜。《史記·龜策列傳》:“新雨已,天清靜無風。”《漢書·宣帝紀》:“東濟 大河 ,天氣清靜,神魚舞 河 。”《隋書·天文志下》:“若天氣清靜,無諸遊氣,日月不明,乃為失色。”
(2).指心性純正恬靜。《呂氏春秋·審分》:“清靜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 漢 劉向 《列女傳·棄母姜嫄》:“ 姜嫄 之性,清靜專一。”《北史·蘇綽傳》:“心不清靜,則思慮妄生。” 宋 範仲淹 《與唐處士書》:“清靜和平,性與琴合。”
(3).不煩擾。多指為政清簡,無為而治。《老子》:“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史記·曹相國世家》:“ 蓋公 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章炳麟 《論式》:“道家獨主清靜。”
(4).安靜,不嘈雜。 漢 王褒 《洞箫賦》:“詳察其素體兮,宜清靜而弗諠。” 晉 陸雲 《與兄平原書》之十九:“可因今清靜,盡定昔日文。”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怪洋三則》:“衙門壯麗,但覺清靜,而無一人。” 趙樹理 《三裡灣·有沒有面》:“扭在一塊兒生氣,哪如分開清靜一點?”
(5).猶安定,太平。《漢書·杜周傳》:“ 延年 乃選用良吏,捕擊豪強,郡中清靜。”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趙充國馬援》:“ 羌 來和親,于是 隴右 清靜。” 巴金 《秋》三九:“外州縣不清靜,沒有人敢買米。”
“清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ng jìng”,其含義可從多個層面展開:
環境層面的安靜
指沒有噪音或幹擾的甯靜狀态。例如林覺民《與妻書》中提到的“清靜過日”,或用于描述“清靜的地方”,均強調物理環境的安甯。
心性層面的平和
形容人心境純正、不受外界煩擾,如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本源,主張“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通過内心澄澈達到與自然和諧。
在道教思想中,“清靜”具有更深層的哲學意義():
根據古籍和現代用法():
“清靜”與“清淨”常被混淆,前者側重環境或内心的安甯,後者更強調純淨無雜(如佛教中的“六根清淨”)。需根據語境區分使用。
清靜(qīng jìng)是一個多義詞,它可以用來形容環境、心境或人的态度。在環境方面,清靜表示沒有噪音或雜亂的狀态,充滿甯靜和安甯;在心境方面,清靜表示内心安甯、甯靜平和的狀态;在人的态度方面,清靜則強調指人要保持安定、淡泊的心态。
清靜的拆分部首是“水”和“青”。它的總筆畫數是12,其中“水”部的筆畫數為4,而“青”部則為8。
清靜作為一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語。《莊子·逍遙遊》中有“放心緻虛,以靜禦物”一句,其中以“靜”字描述了人與物的關系,即人要通過保持内心的甯靜來控制外部世界,讓自己心境更加平和。後來,這個意思逐漸演化為清靜。
清靜的繁體字為「清靜」。
在古時候,清靜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在西漢鐘繇的《說文解字》中,清字的寫法為「」,靜字的寫法為「」。這些寫法在演變發展過程中逐漸變化至今。
1. 山中深林中,每當清晨,一片清靜,隻能聽到鳥兒的歌聲。
2. 在這個喧嚣的都市中,找一處清靜祥和的角落,讓自己放松心情。
3. 她的心境清靜如水,從不受外界的幹擾而變得煩躁。
1. 清淨:指環境幹淨整潔、不受污染。
2. 清白:指人的品德高尚、拒絕污染和腐化。
3. 平靜:指心境平和、沒有波瀾。
1. 甯靜:形容環境或心境的安甯平和。
2. 安靜:形容沒有噪音或動靜的狀态。
3. 肅靜:形容場所、人群等安靜莊重。
1. 喧嚣:與安靜、甯靜相對,形容嘈雜喧鬧。
2. 忙碌:與清閑相對,形容事務繁忙、沒有空閑時間。
3. 紛亂:與整潔、有序相對,形容雜亂無章、沒有秩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