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松上積雪。 南朝 宋 顔延之 《贈王太常》詩:“庭昏見野陰,山明望松雪。” 唐 李白 《東武吟》:“倚巖望松雪,對酒鳴絲桐。” 唐 司空圖 《楊柳枝壽杯詞》之十七:“好是梨花相映處,更勝松雪日初晴。” 宋 蘇轼 《真覺院有洛花》詩:“歲寒君記取,松雪看蒼鱗。”
(2). 元 代書畫家 趙孟頫 號松雪道人,簡稱松雪。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書》:“餘以為教人學書,當分三等。第一等有絶頂天資,可以比拟 松雪 、 華亭 之用筆者,則令其讀經史,學碑帖,遊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為傳世之學。”
"松雪"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既指自然意象又承載文化象征:
一、自然物象釋義 指松樹與積雪共同構成的冬日景緻,《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項,形容松枝承載皚皚白雪的視覺意境。這種組合常見于北方冬季山林,如北宋郭熙《林泉高緻》記載"松骨披雪,乃得寒林真趣"。
二、文化象征釋義
高潔品格的隱喻 取松之堅貞與雪之純潔的意象疊加,明代《格古要論》以"松雪精神"喻指文人堅貞不屈的道德操守,如元四家王冕常在畫作題寫"松雪盟心"以明志。
藝術家的特指 特指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因其號"松雪道人",《中國美術辭典》記載該别號源于其湖州故居"松雪齋",代表作品《松雪齋集》現存于故宮博物院。
三、詩詞意象流變 該意象最早見于唐代詩人白居易《題小橋前新竹招客》"晚松寒雪"的寫景,至宋代演變為固定審美意象,陸遊《劍南詩稿》有"松雪映窗真畫本"的表述,明清時期逐漸成為文人畫的常見題材。
“松雪”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松樹上的積雪,常用于描繪冬季清冷幽靜的景緻。該意象頻繁出現在古典詩詞中,例如:
特指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其號“松雪道人”,後世常簡稱為“松雪”。他在書畫領域成就卓著,開創了元代文人畫新風。
注:若需了解趙孟頫具體書畫風格或詩詞全文,可查閱、3、4等來源。
邊保冰碧兵糧不入眼材異垂斃詞組锉末箪食壺漿倒鳳颠鸾德黑蘭會議彫落第二頂部坻穨笃重繁蕪飛鳥驚蛇風行一世蜂群頫首高情厚誼更為公鑒骨顫肉驚河壖華人祜休嘉贽結連接洽絶服局戲殼質鍊炭六神蒙頭轉向模棱南籥牌風翹然起獲戚容器業诠注驅叱入觐射像止啼屍居龍見石璞收複水溜損人肥己索馬裡天祿辟邪绾握霧集雲合睍睍襲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