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宥的意思、含宥的詳細解釋
含宥的解釋
猶寬恕,寬容。《三國志·魏志·華佗傳》:“ 荀彧 請曰:‘ 佗 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晉書·劉弘傳》:“軍退於 宛 ,分受顯戮。猥蒙含宥,被遣之職,即進達所鎮。”《新唐書·藩鎮傳·田承嗣》:“又求兼宰相, 代宗 以寇亂甫平,多所含宥,因就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 鴈門郡王 。”
詞語分解
- 含的解釋 含 á 銜在嘴裡,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劑。含英咀(?)華(喻反複琢磨體味文章的妙處)。含饴弄孫(含着糖逗小孫子,形容老年人的樂趣)。 藏在裡面,包容在裡面:包含。含義。含量。含苞。含蘊。含混
- 宥的解釋 宥 ò 寬容,饒恕,原諒:宥罪。宥恕。原宥。寬宥。尚希見宥。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含宥”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 含:本義為“銜于口中”,《說文解字》釋為“嗛也”,引申為包容、容納,如《周易·坤卦》載“含萬物而化光”。
- 宥:本義為“寬恕”,《說文解字》釋為“寬也”,《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有“赦罪宥過”之例,強調寬容過失。
二、複合詞義
“含宥”為同義複詞,指包容寬恕,多用于描述對人的過失持寬容态度。例如:
- 《後漢書·陳寵傳》載“陛下探幽析微,折衷取斷,寬以含宥”,指帝王對臣民的過失予以寬大處理。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魏略》稱“聖恩含宥,恕其狂悖”,體現寬容過失的德行。
三、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為“包容寬恕”,并援引《後漢書》用例(詳見《漢語大詞典》第3冊第525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亦将其列為“寬宥”類近義詞,強調其古典文獻中的使用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含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寬容、寬恕,常用于表達對過失或罪責的包容與赦免。以下從詞義、文獻用例等方面展開說明:
1.詞義解析
- “宥”的本義為寬容、饒恕(),如“宥罪”“寬宥”均強調對錯誤的諒解。
- “含”則指包容、容納,如“含容”“含忍”等詞,體現内心承載的意味。
- 二者結合為“含宥”,更強調從情感與行動上主動寬恕,帶有包容性赦免的深意( )。
2.文獻用例
-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記載,荀彧曾勸曹操:“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此處指華佗醫術高超,應寬恕其過錯( )。
- 《新唐書·田承嗣傳》提到唐代宗因局勢未穩,對田承嗣“多所含宥”,體現政治上的寬容策略()。
3.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叙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姓名學中,“宥”仍被賦予寬容、豁達的寓意( )。
- 近義詞包括“寬宥”“原宥”,反義詞則為“嚴懲”“苛責”。
“含宥”是融合“包容”與“赦免”的雙重概念,常見于曆史文獻,反映古代對人性化治理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新唐書》等典籍原文( )。
别人正在浏覽...
阿蠻矲矮補廪殘脫漕贈長艾車轘麤悍存積錯案第二把交椅鈍冥頓膝而立兒時峨巍返生香繁手廢替分龍兵負畚負曝幹凈土館丈洪洪黃壇嫮姱降誕踐妖家無鬥儲解辯酒勁抗腳匡言跨竈窺鏡窟泉老眼光兩手攥空拳林下風韻流求蓬瀛樸牛孅趍喬眉畫眼怯頭怯腦侵虐山父神矢嘶歕淌湘貪穢填阏退庭萬指違咈僞國吳綿無聲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