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斂心神。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崇真寺》:“沙門之體,必須攝心守道,志在禪誦。” 唐 韓偓 《訪明公大德》詩:“刮膜且揚三毒論,攝心徐指二宗禪。” 明 呂坤 《<呻吟語>序》:“司農大夫 劉景澤 ,攝心繕性,平生無所呻吟,予甚愛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從此攝心清靜,猶不失作九十翁。”
“攝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析:
收斂心神(傳統用法)
源自佛教及古代文獻,指控制心志、集中精神。如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提到僧人需“攝心守道”。唐代韓偓的詩句“攝心徐指二宗禅”也體現此意。
影響他人思想情感(現代引申)
指通過言行舉止或情感表達吸引他人,産生積極感染力。例如具有魅力的人能“攝心”,啟發或激勵他人。
含義 | 特點 | 典型例句 | 來源 |
---|---|---|---|
收斂心神 | 内向性、自我約束 | “攝心守道,志在禅誦” | 、4、5 |
感染他人 | 外向性、情感傳遞 | “具有攝心的魅力” | 、2、6 |
可通過“想象雙手抓住心髒”的形象記憶法區分兩種含義。如需更詳細古籍引證,可參考《洛陽伽藍記》《訪明公大德》等原文。
《攝心》的意思指的是感召或控制他人的内心,使其産生某種情感或行為。攝心一詞多用于文學藝術作品中,常用來形容人物或事物對他人心靈的深入觸動或影響。
《攝心》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手部旁(扌)和心部(忄)。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攝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漢字的一個複合詞。在繁體字中,攝字的寫法是攝。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攝字的寫法為捨心,由捨和心兩個字組成。這種漢字寫法常用于古代文獻中。
1.他的歌聲攝心,讓人如癡如醉。
2.這幅畫作以其深邃的意境,成功地攝心了觀者。
3.他用真摯的情感攝心了觀衆,赢得了全場的掌聲。
組詞:攝影、攝取、攝像、吸引。
近義詞:打動、感染、震撼、打動。
反義詞:冷漠、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