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斂心神。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崇真寺》:“沙門之體,必須攝心守道,志在禪誦。” 唐 韓偓 《訪明公大德》詩:“刮膜且揚三毒論,攝心徐指二宗禪。” 明 呂坤 《<呻吟語>序》:“司農大夫 劉景澤 ,攝心繕性,平生無所呻吟,予甚愛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從此攝心清靜,猶不失作九十翁。”
攝心是漢語複合詞,由“攝”與“心”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收斂心神、集中意念,以達到安定或控制精神活動的目的。具體釋義如下:
收斂心神
“攝”意為收攏、吸引、持守,“心”指思想、精神。合指将散亂的心神收攝凝聚,使精神專注内守。
例:《漢語大詞典》釋為“收斂心神,集中注意力”。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1223頁。
佛教術語
在佛學中,“攝心”是修行的重要方法,指通過止觀禅定止息妄念、收攝散心,達到心境清淨。
例:《佛學大辭典》載:“攝心者,攝散亂之心于一境也。”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攝心”條目。
心理學引申
現代語境下可指通過冥想、正念等方式訓練專注力,緩解焦慮,提升心理穩定性。
例:心理學中的“注意力訓練”與“攝心”概念相通。
文學與日常用法
形容被深刻吸引而心神凝聚的狀态,如“攝人心魄”。
例:清代小說《紅樓夢》中“攝心為文”指寫作時全神貫注。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權威詞典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以保障學術嚴謹性。)
“攝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析:
收斂心神(傳統用法)
源自佛教及古代文獻,指控制心志、集中精神。如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提到僧人需“攝心守道”。唐代韓偓的詩句“攝心徐指二宗禅”也體現此意。
影響他人思想情感(現代引申)
指通過言行舉止或情感表達吸引他人,産生積極感染力。例如具有魅力的人能“攝心”,啟發或激勵他人。
含義 | 特點 | 典型例句 | 來源 |
---|---|---|---|
收斂心神 | 内向性、自我約束 | “攝心守道,志在禅誦” | 、4、5 |
感染他人 | 外向性、情感傳遞 | “具有攝心的魅力” | 、2、6 |
可通過“想象雙手抓住心髒”的形象記憶法區分兩種含義。如需更詳細古籍引證,可參考《洛陽伽藍記》《訪明公大德》等原文。
白鼻騧白往黑來層巒恻塞顫顫微微持久戰大患倒反帳得獲電光綢電眼風筱棺榇詭問何算渙號劫國借貣介義迳趣酒幔繼燭儁彥硜鄙跨進鲲身兩楹領表樓蔥魯陽子邁俗毛褥扪月棚攤捧心西子譴笞起藳歧趣全忠日以繼夜散步删略沈悴身口十六字訣收緣結果爍亮铄石流金俟呂陵讨筊同揆桐雷屠剝退躲土宇謂為鄉元閑遠楔形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