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含有五個分子結晶水的硫酸銅。藍色棱柱結晶體。可用以制綠色顔料,并用于電解、電鍍等工業,又可用作媒染劑、殺蟲劑。我國古代用以煉銅。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 信州 鉛山縣 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青礬紅礬黃礬膽礬》:“石膽一名膽礬者,亦出 晉 隰 等州,乃山石穴中自結成者,故緑色帶寳光。燒鐵器淬於膽礬水中,即成銅色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四·石膽》:“膽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礬,呼為膽礬。”
膽礬,漢語常用名,指一種天然礦物或化學合成的含水硫酸鹽化合物,學名為五水合硫酸銅(Copper(II) sulfate pentahydrate)。其詳細釋義如下:
膽礬是硫酸銅的五水合物(CuSO₄·5H₂O),因味苦似膽、色藍如礬而得名。常溫下呈藍色結晶或粉末狀,易溶于水,水溶液呈藍色,具收斂性及金屬澀味。《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含水硫酸銅的俗稱,可作殺蟲劑、媒染劑,亦入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分子式為 CuSO₄·5H₂O,晶體結構屬三斜晶系,加熱至45℃開始失去結晶水,110℃失去四分子水,250℃成無水物。
$$ ce{CuSO4·5H2O ->[Delta] CuSO4 + 5H2O} $$
藍色透明結晶,密度2.284 g/cm³,折射率1.514,暴露空氣中易風化表面成白色粉末。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其功能為:
"湧吐痰涎,解毒收濕,蝕瘡去腐。用于風痰壅塞、喉痹癫痫、誤食毒物;外治口瘡、風眼赤爛、胬肉疼痛" 來源: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膽"喻其味苦,"礬"指硫酸鹽礦物(源自波斯語"zāj")。《本草綱目》稱:"膽礬出晉州山穴中,其色青綠,狀若琉璃"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石部》。
膽礬是一種天然或人工制備的硫酸鹽類礦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如需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網頁。
按實安土重居拔河白皁班命椑幹筆者采蘭子鬯罔熾昌寵引鉏鶴寸廪導線刀削面德元蹀堶東女獨明風攣幹活高才遠識貢表悍辟旱芹好采颢露話文回望湔衣腳鴨子機對金台市駿謹抑老躄鱗集仰流摟伐亂首垢面輪舶綿綿不絶谧谧睦族鳥鼠片言折獄乾封千奇百怪溶洞三大書商賈少言寡語審覈設險嗣法松钗索解鐵山碎無裹陷堕相女配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