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雙角縛兵刃,尾部束葦灌脂,焚之使沖殺敵軍的牛。語本《史記·田單列傳》:“﹝ 田單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 燕 軍, 燕 軍夜大驚。” 宋 蘇轼 《雲龍山觀燒得雲字》詩:“火牛入 燕 壘,燧象奔 吳 軍。”《元史·按竺迩傳》:“ 夔 夜驅火牛,突圍出奔。”
(2).古代火攻的一種戰具。《資治通鑒·唐懿宗鹹通十年》:“以槍揭火牛焚之,戰艦既然,賊皆潰走。” 胡三省 注:“火牛,縛草為之,爇以燒敵。”
“火牛”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定義
指在牛的雙角綁縛兵刃,尾部捆紮浸油蘆葦并點燃,驅使其沖入敵陣的戰術工具。這一用法最早記載于《史記·田單列傳》,齊将田單在公元前279年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成為經典戰例。
戰術特點
在部分方言(如粵語)中,“火牛”指電源變壓器,主要用于電壓轉換。該稱呼源于變壓器工作時可能發熱的特性,屬于非學術性俗稱。
火牛,又稱火董案,是指犯罪嫌疑人被警方用火燒傷的刑罰。該詞彙的拆分部首是火和牛,共有9個筆畫。火牛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一種嚴厲的刑罰手段。
火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火牛」,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火牛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據古籍記載,火牛的古漢字寫法為「火廁」。廁即古代廁所,來源于火刑被執行時犯人燒毀的地方。
1. 那個罪犯犯下了嚴重的罪行,被判處了火牛刑。
2. 這起火牛案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譴責。
1. 火刑:指利用火燒傷的刑罰。
2. 牛刀:指用來宰殺牛的刀具。
3. 火燒:指用火點燃燒毀或燒傷。
4. 刑罰:指法律對犯罪者施加的處罰或懲罰。
火燒、火刑刑罰
寬容、寬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