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心的意思、傳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心的解釋

(1).佛教禅宗指傳法。初祖 達摩 來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謂法即是心,故以心傳心,心心相印。見 唐 希運 《傳心法要》。 唐 王維 《同崔興宗送瑗公》詩:“一施傳心法,惟将戒定還。” 唐 齊己 《荊渚逢禅友》詩:“閒吟莫忘傳心祖,曾立階前雪到腰。”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裴休》:“ 休 會昌 中官於 鐘陵 ,請 運 ( 希運 )至郡,以所解一篇示之。師不顧曰:‘若形於紙墨,何有吾宗!’ 休 問其故。曰:‘上乘之印,唯是一心,更無别法……’ 休 録之為《傳心法要》雲。” 清 道霈 《重刊<壇經>緣起》:“佛佛出世,祖祖傳心。”

(2).指儒家的道統傳授。 宋 何坦 《西疇常言》:“道統之傳自 堯 舜 ,《書》雖載‘精一’傳心,而學之名未著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心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禅宗心法傳承(宗教語義)

佛教典籍中特指"以心傳心"的頓悟法門,《六祖壇經》記載五祖弘忍"傳心"于慧能,強調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教義傳承方式。此語境下"傳心"包含三重遞進關系:師者對真理的徹悟、弟子對心性的體認、二者超越言語的精神契合。

二、情感與思想的傳遞(通用語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為動賓結構,釋義為"通過非語言方式傳達心意",如明代《醒世恒言》中"眉目傳心"的描寫。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涵蓋表情達意(微觀層面)與文化傳播(宏觀層面)雙重功能,常與"傳情""傳神"構成語義場。

三、中醫診斷術語(專業語義)

《黃帝内經》将"傳心"定義為疾病傳變理論,指病邪循經脈傳入心經的病理過程,如《素問·玉機真髒論》所述"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的五行傳變規律。此用法需區别于普通語義,特指中醫髒象學說的特定傳導機制。

注:網頁引用依據《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醫藥典籍數據庫》等權威文獻庫,具體數字編號對應各數據庫分類索引。

網絡擴展解釋

“傳心”一詞在傳統文化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佛教禅宗中的“傳法”

指禅宗以心傳心的獨特教義傳承方式,強調不依賴文字,直接通過心靈覺悟傳遞佛法真谛。初祖達摩來華後,主張“法即是心”,認為真理存于内心,師徒間通過心性契合實現傳承(即“心心相印”)。唐代高僧希運在《傳心法要》中系統闡述了這一思想,成為禅宗核心理論之一。

二、儒家道統的“心性傳授”

宋代儒學将“傳心”引申為道統的延續,特指堯舜至孔孟的聖賢心法傳承。《尚書·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被視作儒家傳心的源頭,宋儒何坦在《西疇常言》中強調,盡管《尚書》記載了“精一”傳心,但“學”的系統化名稱尚未形成。

三、其他引申用法

  1. 現代情感傳遞:如清明時“情傳情,心傳心”的表述,用于強調情感共鳴。
  2. 文學意象:唐代詩人王維在《同崔興宗送瑗公》中,以“一施傳心法”描繪禅宗修行。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或更深入的曆史脈絡,可參考《傳心法要》《景德傳燈錄》等典籍,或查閱宋代儒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苞羅包身工搏逐簿曆吃飯抽收貸施得力墊借娥陵氏防弊飛子分行布白蓋建筕簹狠惡緩帶輕裘晃闆喤喤荒外校正桀虜寖安寖驕就地裡拘管苦孜孜落地秤緑頭鴨髦秀輾房逆豎配載浦漊慶成宴曲須饒恕三易山包钐鐮折拒詩毫實沈收留收生受制于人霜井鼠屎汙羹姝子飕颾天下大同團茅頽淡微躬委制溫言吓蠻書閑良賢逸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