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禅宗指傳法。初祖 達摩 來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謂法即是心,故以心傳心,心心相印。見 唐 希運 《傳心法要》。 唐 王維 《同崔興宗送瑗公》詩:“一施傳心法,惟将戒定還。” 唐 齊己 《荊渚逢禅友》詩:“閒吟莫忘傳心祖,曾立階前雪到腰。”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裴休》:“ 休 會昌 中官於 鐘陵 ,請 運 ( 希運 )至郡,以所解一篇示之。師不顧曰:‘若形於紙墨,何有吾宗!’ 休 問其故。曰:‘上乘之印,唯是一心,更無别法……’ 休 録之為《傳心法要》雲。” 清 道霈 《重刊<壇經>緣起》:“佛佛出世,祖祖傳心。”
(2).指儒家的道統傳授。 宋 何坦 《西疇常言》:“道統之傳自 堯 舜 ,《書》雖載‘精一’傳心,而學之名未著也。”
“傳心”一詞在傳統文化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禅宗以心傳心的獨特教義傳承方式,強調不依賴文字,直接通過心靈覺悟傳遞佛法真谛。初祖達摩來華後,主張“法即是心”,認為真理存于内心,師徒間通過心性契合實現傳承(即“心心相印”)。唐代高僧希運在《傳心法要》中系統闡述了這一思想,成為禅宗核心理論之一。
宋代儒學将“傳心”引申為道統的延續,特指堯舜至孔孟的聖賢心法傳承。《尚書·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被視作儒家傳心的源頭,宋儒何坦在《西疇常言》中強調,盡管《尚書》記載了“精一”傳心,但“學”的系統化名稱尚未形成。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或更深入的曆史脈絡,可參考《傳心法要》《景德傳燈錄》等典籍,或查閱宋代儒學相關研究。
傳心,拆分為"傳"和"心"兩個字。其中,"傳"字的部首是"才",共有6畫;"心"字的部首是"忄",共有4畫。
《傳心》一詞源自于中華傳統文化,意為通過心靈的交流傳遞思想、情感、意念等。它強調人與人之間以心相傳,通過心靈的感應來傳遞信息。
在繁體字中,"傳"字的寫法為「傳」,"心"字的寫法為「心」。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傳"字的義形為一個人披着大衣走動的形象,表示信息的傳遞;"心"字的古時寫法則有一點類似現代寫法中的"忄",表示人的内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我們之間的默契很高,無需言語,僅憑傳心即可相互理解。
2. 她的眼神傳遞出了對我的鼓勵和支持,讓我更加堅定了信心。
以下是一些與"傳心"相關的詞語:
組詞:"心靈傳輸"、"心意相通"、"心電感應"
近義詞:"感應"、"心靈感應"、"心電感應"
反義詞:"言傳"、"語言交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