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縛帛書于雁足以傳音信。《漢書·蘇武傳》:“﹝ 常惠 ﹞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繫帛書,言 武 等在某澤中。”繫,一本作“ 係 ”。 唐 楊炯 《送東海孫尉詩序》:“但當晨看旅鴈,君逢繫帛之書;夕望牽牛,餘候乘槎之客。”亦省作“ 繫書 ”。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裂帛繫書,誓還 漢 恩。”
“系帛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将帛書(絲織品書寫的信件或文書)系在大雁的腳上傳遞信息。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通信不便時,利用候鳥遷徙特性傳遞重要消息。
曆史典故
該詞源于《漢書·蘇武傳》記載:漢使謊稱漢武帝在上林苑射中一隻系有帛書的大雁,得知蘇武被困匈奴某地,最終促成蘇武歸漢。此典故成為後世文學中“鴻雁傳書”的源頭。
文學應用
唐代楊炯在《送東海孫尉詩序》中寫道“君逢繫帛之書”,南朝江淹《恨賦》亦用“裂帛繫書”表達誓願,均化用此典故表達書信傳遞或思念之情。
相關延伸
此詞現多用于曆史與文學領域,描述古代特殊通信方式。若需進一步了解帛書形制或蘇武故事細節,可查閱《漢書》原文或考古資料。
《系帛書》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古代士人通過寫信往來交流學問、交流心情的書信。
《系帛書》拆分成四個部首:糸(細絲)、巾(巾帼)、言(言語)、頁(書頁)。它總共有11個筆畫。
《系帛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中國古代士人将文字寫在薄如綢緞的絲綢上,或者寫在剪成小方塊的細絹上,然後通過傳遞給朋友或師生來交流知識和情感。
《系帛書》的繁體寫法為「繫帛書」。
在古代,「繫帛書」的寫法中常用的字體為篆書、隸書或者楷書。這些字體與現代的字形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字義和發音的特征。
她把思念之情寫成一封《系帛書》,寄給了遠方的戀人。
組詞:書信、書法、文化、交流、傳統、絲綢
近義詞:寫信、信劄、書劄、書函
反義詞:口頭交流、面對面交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