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縛帛書于雁足以傳音信。《漢書·蘇武傳》:“﹝ 常惠 ﹞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繫帛書,言 武 等在某澤中。”繫,一本作“ 係 ”。 唐 楊炯 《送東海孫尉詩序》:“但當晨看旅鴈,君逢繫帛之書;夕望牽牛,餘候乘槎之客。”亦省作“ 繫書 ”。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裂帛繫書,誓還 漢 恩。”
系帛書是古代一種特殊的文書傳遞形式,指将文字書寫于絲織品(帛)上,并通過繩索系縛以便傳遞或保存的文獻載體。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系
本義為“聯屬、連接”,《說文解字》釋為“繫也”,引申為用繩索捆紮固定。在“系帛書”中強調以繩結綁縛帛卷的動作。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糸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帛
指未染色的白色絲織品,《禮記·玉藻》載“帛必履紋”,後泛指絲絹。因其質地輕軟、易于書寫,成為竹簡之外的重要書寫材料。
來源:《周禮·考工記》鄭玄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書
此處作動詞,意為“書寫”,《釋名·釋書契》雲:“書,庶也,紀庶物也。”後名詞化為“文書”。
系帛書盛行于戰國至漢代,主要功能包括:
來源:
湖南博物院《長沙楚墓帛書研究》(https://www.hnmuseum.com/collections/treasures?type=5);
《簡帛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4)。
形制特征
帛書多裁為長條形,書寫後卷軸收納,以絲繩系縛。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即用墨書缣帛,邊緣有系繩痕迹。
文字載體對比
載體 | 材質 | 優勢 | 局限 |
---|---|---|---|
簡牍 | 竹木 | 易取材、成本低 | 笨重、容字量少 |
帛書 | 絲織品 | 輕便、可長卷書寫 | 昂貴、不易保存 |
紙張 | 植物纖維 | 廉價、便攜 | 早期易脆 |
來源:
錢存訓《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秦漢文明》(https://www.chnmuseum.cn/zl/)。
“系帛書”是古代以絲帛為載體、通過系縛方式傳遞的文書形式,兼具實用性與文化象征意義。其演變反映了書寫材料從簡牍向紙張過渡的曆史進程,現存考古實物為研究先秦兩漢文字、社會制度提供了關鍵物證。
“系帛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将帛書(絲織品書寫的信件或文書)系在大雁的腳上傳遞信息。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通信不便時,利用候鳥遷徙特性傳遞重要消息。
曆史典故
該詞源于《漢書·蘇武傳》記載:漢使謊稱漢武帝在上林苑射中一隻系有帛書的大雁,得知蘇武被困匈奴某地,最終促成蘇武歸漢。此典故成為後世文學中“鴻雁傳書”的源頭。
文學應用
唐代楊炯在《送東海孫尉詩序》中寫道“君逢繫帛之書”,南朝江淹《恨賦》亦用“裂帛繫書”表達誓願,均化用此典故表達書信傳遞或思念之情。
相關延伸
此詞現多用于曆史與文學領域,描述古代特殊通信方式。若需進一步了解帛書形制或蘇武故事細節,可查閱《漢書》原文或考古資料。
鼇山保守豹文北道波茨坦會議簸頓唱唱咧咧潮膩成湯叱列伏抽刀斷水單簡導窾點呈都莊腭裂鋼絲甘霈公啟關顧管國辜恩恢複期見機而行剪切力勦殄進而謹攝酒缾扣盤扪燭緑頭牌麥舟沒牙啃墨洗凝盼匿年撁強千歲虆認購蠕動茹内三珠符少不更事詩公食鴈壽藤睢陽曲堂飯貪欲同敝相濟通都偷合佗佗踠跧違覆痿疾相保相得無間像閣閑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