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丹霞山的意思、丹霞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丹霞山的解釋

在廣東省仁化縣城南。山勢綿亘,峰林陡峭,紅崖丹壁。有三峰:寶珠、海螺、長老,海螺居中而最雄偉。有一線天、天柱山、錦石岩、海山門等勝景。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和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丹霞山是中國廣東省韶關市境内的世界自然遺産地,特指以“丹霞地貌”命名并具有典型地質特征的山體。根據漢語詞典及地理學定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丹霞”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指紅色霞光,引申為赤紅色岩石地貌。《現代漢語詞典》釋為:“紅色彩霞;亦指由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地貌,因岩石呈丹紅色,遠望如霞”。丹霞山即因山體“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得名,是中國此類地貌的命名地。


二、地質特征

丹霞山以白垩紀陸相紅色砂礫岩為主體,經流水侵蝕、風化剝落後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等地貌形态。其赤壁丹崖的景觀是丹霞地貌的全球典型代表,被國際地質學界公認為“丹霞模式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


三、文化與自然價值

  1. 世界遺産地位

    2010年作為“中國丹霞”核心組成部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符合地質地貌美學和地球演化曆史的突出價值标準(UNESCO評估報告)。

  2. 人文積澱

    山中現存明清摩崖石刻、别傳寺等古迹,融合道教“丹霞”意象與佛教文化,清代《廣東新語》稱其“石色純朱,天工所染”(韶關市文化遺産檔案)。


四、命名溯源

“丹霞山”專名最早見于明末(1563年)《仁化縣志》,因李永茂兄弟隱居時見“山岩皆赤色,如霞輝映”而命名。現代地質學家馮景蘭(1928年)在粵北考察時首次用“丹霞層”定義紅層,後發展為“丹霞地貌”術語(《中國國家地理》權威考據)。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China Danxia
  3. 韶關市人民政府《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産保護條例》
  4. 廣東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東名山志》
  5. 中國地質學會《丹霞地貌定義及分類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丹霞山是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的一座獨特地貌景觀,其名稱源于“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紅色砂礫岩特征。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地理與地質特征
    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構成,形成于約1億年前的白垩紀時期。其赤壁丹崖的景觀由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塌作用塑造,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主峰巴寨海拔619.2米,山勢綿亘,紅崖丹壁是其标志性特征。

  2. 地貌地位
    作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4年)和世界自然遺産(2010年),丹霞山在世界已發現的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以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著稱。

  3. 主要景觀
    山體分為三峰:寶珠峰、海螺峰(最雄偉)、長老峰,并有一線天、天柱山、錦石岩等勝景。景區内還有佛教文化遺迹,如錦石岩寺等。

  4. 文化意義
    丹霞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曆代文人如宋代謝逸、清代陳子升均留有詩句提及。其名稱“丹霞”源自古代對紅色山岩的詩意描述,現已成為地質學與旅遊結合的典範。

如需更詳細的地質演化過程或遊覽路線,可參考丹霞山官方網站或景區導覽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艾壯柏谷飽蓬蓬寶篆徧通濱洲鐵路不究蔔數隻偶超然不群沖齧刍荛之言黨庠堤繇抖簌簌阨陋礬水奮勉彀騎逛廠滈池君豪雄合夥鶴山鳳尾黃稑米瓠梁疆疆誡喻荊钗布裙浄衣金玉之言隽輔科教片龍鳳菜録音麻飲雞皮陪拜評隲前光鬈發塞絶散紊善熟身不由主事濟失脫十捉九着司獄調和同心葉力圖作不軌辋川罔貪握蘭吳大皇帝烏遷鹹黜鄉縣孝思細戶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