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守禦敵。 漢 桓寬 《鹽鐵論·輕重》:“中國困於繇賦,邊民苦於戍禦。”
“戍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指在邊防地區履行守衛和防禦的職責,強調軍隊對邊境的防護任務。
字義分解
曆史語境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漢代桓寬《鹽鐵論·輕重》中記載:“中國困於繇賦,邊民苦於戍禦”,反映邊疆軍民因長期防守而承受的負擔。
多用于描述古代邊防軍隊的職責,或比喻對重要事務的堅守。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類文本或學術讨論。
若有進一步考據需求,可參考《鹽鐵論》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戍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戍”指的是軍隊在邊境駐守,守衛國家安全的行為;“禦”則指的是駕馭、掌握、統禦。合在一起,戍禦表示軍隊駐守邊境并保衛國家安全的行為。
戍禦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戈”和“彳”,其中“戈”是指戈兵,表示與戰争有關;“彳”是走字旁,表示行走的意思。戍禦總共有9畫。
戍禦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周易·彖傳》中,描述了一個人先後被戍守和被禦制的情況。後來,這個詞逐漸衍生出代表軍隊駐守邊境和保衛國家安全的含義。
戍禦的繁體字為「戍禦」。
古時候,戍禦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禦”字古代常用的寫法為“馭”,即在禦字下方加上一小橫。而“戍”字的古代寫法為“戍”加上井字旁,表示戍衛邊境的意思。
1. 軍人們以堅定的意志投身于戍禦邊境的任務中。
2. 駐守邊境是戍禦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
組詞:戍邊、戍地、禦敵、禦寇、禦敵于國門。
近義詞:守衛、防禦、保衛。
反義詞:侵略、攻占、解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