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諫”。盡忠進谏。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唐》:“ 常粲 善畫人物……有 伏羲 畫卦、 神農 播種、 陳元達 鎖諫等圖。”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 元達 鏁諫, 葛洪 移居,如此題目,今人卻不肯畫,而古人為之。”參見“ 鎖樹 ”。
“鎖谏”是一個曆史典故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為suǒ jiàn,字面可理解為“用鎖鍊約束的進谏”。根據故宮博物院等權威來源的記載,該詞源自《晉書·陳元達傳》的典故:十六國時期,漢國廷尉陳元達為勸阻皇帝劉聰大興土木,将自己用鐵鍊鎖在樹上冒死進谏,最終以忠谏感動君主。
該詞常與“鎖樹”關聯(見),衍生出忠臣不畏強權、以命相谏的象征意義。後世文人也借此諷喻統治者需納谏,如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感慨時人不願描繪此類題材。
多用于曆史讨論或文學創作,形容極端情境下的忠誠谏言。例如:“當代官員若能有鎖谏之勇,何愁政令不通?”
提示: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時注明典故出處,避免與“阻塞言路”類詞彙混淆。
《鎖谏》是一個成語,意為控制阻止他人對君主或上級對錯誤行為進行規勸或指正。
《鎖谏》的拆分部首是金和言,其中金表示與金屬相關的意思,言表示與說話、言辭相關的意思。
《鎖谏》共有12個筆畫。
《鎖谏》最早出現在《西京雜記》一書中,是唐代文學家賈島的作品。繁體字為「鎖諫」。
在古時候,《鎖谏》的字寫作「鎖諫」。
他擔心被打擊報複,于是對領導的錯誤行為隻能隱忍,完全成了《鎖谏》。
鎖口、谏書、鎖定
近義詞:封嘴、禁聲、迎合
反義詞:說理、規勸、勸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