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鏁諫”。盡忠進谏。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唐》:“ 常粲 善畫人物……有 伏羲 畫卦、 神農 播種、 陳元達 鎖諫等圖。”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 元達 鏁諫, 葛洪 移居,如此題目,今人卻不肯畫,而古人為之。”參見“ 鎖樹 ”。
鎖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以強制手段阻止臣子進谏”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鎖”在此處作動詞,表示封閉、限制;“谏”指臣子對君主的規勸。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十六國時期,《晉書·慕容熙載記》記載後燕君主慕容熙因拒聽忠言,曾命人将直谏大臣鎖于殿前,形成“鎖谏”典故的雛形。
從構詞法分析,該詞屬于動賓結構複合詞,體現古代君臣關系的特殊形态。在語用層面,“鎖谏”多用于史書評述,含貶義色彩,常與“拒谏”“專斷”等詞形成語義關聯。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其比喻用法,如《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引用“鎖谏行為本質上是專制皇權的極端表現”,用以指代壓制言論的統治手段。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版)、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中國古代谏議制度考》。
“鎖谏”是一個曆史典故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讀音為suǒ jiàn,字面可理解為“用鎖鍊約束的進谏”。根據故宮博物院等權威來源的記載,該詞源自《晉書·陳元達傳》的典故:十六國時期,漢國廷尉陳元達為勸阻皇帝劉聰大興土木,将自己用鐵鍊鎖在樹上冒死進谏,最終以忠谏感動君主。
該詞常與“鎖樹”關聯(見),衍生出忠臣不畏強權、以命相谏的象征意義。後世文人也借此諷喻統治者需納谏,如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感慨時人不願描繪此類題材。
多用于曆史讨論或文學創作,形容極端情境下的忠誠谏言。例如:“當代官員若能有鎖谏之勇,何愁政令不通?”
提示: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時注明典故出處,避免與“阻塞言路”類詞彙混淆。
抱蜀霸說裱褙鋪不饑不寒曹好償創朝彥出頭棒子大情電抹峨峨洋洋二二糊糊爾雅訛以傳訛放步馮谖劍府幹高擡國鄽酣酺花盤講功徑省鯨吞蛇噬九尾龜糾衆狼眼鼠眉冷金籠蒙龍瑞馬蹏金麥钐馬前課秘樞末筵沐粱鳥栖牽裾瓊林宴齊夏驅領人情味如石投水三數善根聖燈聲猷申料舌苔世紀末食雁恕不奉陪套紅天斾跳迸調頻廣播鐵簾鐵誓徒士帏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