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ased;partial] 不公平;偏袒
内偏頗于妻子,外僭惑于知友。——王符《潛夫論》
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語出《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 孔 傳:“偏,不正;陂,不平。”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内偏頗於妻子,外僭惑於知友。” 唐 杜甫 《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詩:“上天無偏頗,蒲稗各自長。” 清 黃景仁 《賈禮耕用昌黎石鼓歌韻贈詩和贈》詩:“青天明月不改色,歷照過客無偏頗。”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國内的評壇及我對于創作上的态度》:“我既曉得我自己性格的偏頗,意志的薄弱,但是我也很想從事于糾正與鍛煉。”
“偏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n pō,其核心含義指偏向某一方,有失公平或公正。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偏頗”既可用于具體行為(如偏袒親友),也可用于抽象觀點(如片面論斷),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偏向。
偏頗(piān pō)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偏向一方,有偏向不公平之意。
偏頗由“亻”和“片”兩個部首組成。亻是人的意思,片是片段的意思。字體結構上,偏頗總共有10個筆畫。
據文獻記載,偏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物事或交于帝王、或交于盜賊,不偏不頗。”意思是物事有時候或者被大王所得,或者被盜賊得到,沒有偏向和不公平之意。後來,偏頗逐漸演變為隻偏向一方的不公平現象。
繁體字“偏頗”基本保持了偏頗的字義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描述偏頗的寫法為“㗖”。
1. 這個法律條款偏頗,偏袒了富人階級。
2. 他的觀點很偏頗,缺乏客觀性。
偏見、頗有成效、片面偏激
偏倚、不公
公正、中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