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渾沌的意思、渾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渾沌的解釋

[chaos;innocent] 同“混沌”

詳細解釋

(1).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辟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态。 漢 王充 《論衡·談天》:“説《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陳書·高祖紀上》:“自古蟲言鳥跡,渾沌洪荒,凡或虔劉,未此殘酷。”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渾沌自太古,漭泱開 吳 天。”

(2).模糊;不分明。《鹖冠子·泰鴻》:“五官六府,分之有道;無鈎無繩,渾沌不分。”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渾沌之原,無皎澄之流;毫釐之根,無連抱之枝。” 清 卓爾堪 《甯羌将軍行贈高枚升》詩:“五丁鑿開渾沌氣,一夫當關萬夫畏。”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在這渾沌的燈光裡,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迹!”

(3).相傳為 堯 舜 時“四兇”之一,因其清濁不分,故後因用以指愚頑,糊塗。《史記·五帝本紀》:“昔 帝鴻氏 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 渾沌 。” 張守節 正義:“ 渾沌 即 讙兜 也。言掩義事,陰為賊害,而好兇惡,故謂之 渾沌 也。 杜預 雲:‘渾沌,不開通之貌。’” 清 龔自珍 《僞鼎行》:“内有饕餮之饞腹,外假渾沌自晦逃天刑。” 胡適 《<海上花列傳>序》二:“這不過是有意描寫一渾沌沒有感覺的人,把開堂子隻看作一件尋常吃飯的事業,不覺得什麼羞恥。”

(4).寓言裡的中央之帝。其天然無耳目,開之則死。後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态。《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 儵 ,北海之帝為 忽 ,中央之帝為 渾沌 。 儵 與 忽 時相與遇於 渾沌 之地, 渾沌 待之甚善。 儵 與 忽 謀報 渾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 渾沌 死。” 陸德明 釋文引 崔譔 曰:“言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也。” 清 孫枝蔚 《飲酒和陶韻》之二十:“ 渾沌 一以鑿,幾客返其淳。” 葉聖陶 《倪煥之》二三:“他們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張白紙或者渾沌的一塊石頭麼?”

(5).神話中的一種獸名。《神異經·渾沌》:“ 崑崙 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渾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渾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1. 本義:模糊不清的自然狀态

    “渾沌”原指天地未分時的原始狀态,如《淮南子》所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宇宙形成前元氣未分、自然合狀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未分化、無明确界限的特點。

  2. 哲學概念:道家思想的核心意象

    在道家典籍中,“渾沌”象征自然無為的至高境界。《莊子·應帝王》以“渾沌之死”隱喻人為幹預對天然秩序的破壞,強調返璞歸真的哲學理念,這一解讀被《中國哲學大辭典》列為經典案例。

  3. 引申義:認知與邏輯的模糊性

    引申為對複雜現象或模糊思維的描述,如古籍注疏中“渾沌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可代指“難以辨析的事理或蒙昧無知的狀态”。

  4. 現代語境中的演變

    當代語言使用中,“渾沌”衍生出“混亂無序”的貶義,如形容管理失序;同時受“混沌理論”影響,在科學領域特指非線性系統中“确定性隨機現象”,此釋義已被《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收錄。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引用的具體網頁鍊接,本文依據《漢語大詞典》《莊子》《中國哲學大辭典》《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等權威出版物内容綜合撰寫。)

網絡擴展解釋

“渾沌”(也寫作“混沌”)是一個多維度含義的詞彙,其内涵涵蓋神話、哲學、文化等多個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原始宇宙狀态
    指中國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辟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态。如《白虎通·天地》描述:“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現代引申為“模糊不清、混亂無序”的狀态,如形容思想模糊或局面混亂。

  2. 讀音與字義
    讀音為hùn dùn。“沌”字本義指水勢跌宕翻滾,後引申為事物糾纏不清的狀态。


二、神話與形象

  1. 兇獸形象
    據《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渾沌是“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無面目”的神獸,名為“帝江”。
    另一傳說将其描述為“似犬、無目無爪、有翅膀”的惡獸,象征是非不分,常欺淩良善。

  2. 寓言故事
    《莊子·應帝王》中,中央之帝渾沌被南海、北海二帝開鑿七竅而死,隱喻“違背自然必遭災禍”的哲學思想。


三、哲學與文化意義

  1. 道家思想
    道教将渾沌視為“元氣未分”的宇宙本源狀态,如《太上老君開天經》提到渾沌時期形成山川五嶽。莊子則借渾沌強調“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

  2. 辯證含義
    古人既用渾沌批判愚昧(如《神異經》),也将其作為褒義詞,形容返璞歸真或玄妙境界。


四、其他用法


“渾沌”既是神話中的兇獸與宇宙本源,也是哲學中自然觀的載體,同時滲透到語言文化中,成為描述模糊、無序的常用詞。其多重含義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宇宙、人性的深刻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

愛才如命百煉鏡鞭叱鷝鴋不改其樂常存抄虜撤材陳舊池沼莼絲刁刺敵與放大機鳳雛婦翁割切乖駁國寶寒文合量話裡藏阄荒漠寰極解鈴驚痫镌戒絕少分甘裡君鈴子香懔坎镂襜樓舩樓殿蘆萉迷裡咕咚謎團磨室拟訂諾臯谯閣氣褊棄日嚷喝柔鐵三養社君沈識折碗壽民疏宕銅羽通源汪子沩仰宗文觌武匿溫潤問途下鍬鐝斜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