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os;innocent] 同“混沌”
(1).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辟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态。 漢 王充 《論衡·談天》:“説《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陳書·高祖紀上》:“自古蟲言鳥跡,渾沌洪荒,凡或虔劉,未此殘酷。”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渾沌自太古,漭泱開 吳 天。”
(2).模糊;不分明。《鹖冠子·泰鴻》:“五官六府,分之有道;無鈎無繩,渾沌不分。”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渾沌之原,無皎澄之流;毫釐之根,無連抱之枝。” 清 卓爾堪 《甯羌将軍行贈高枚升》詩:“五丁鑿開渾沌氣,一夫當關萬夫畏。”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在這渾沌的燈光裡,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迹!”
(3).相傳為 堯 舜 時“四兇”之一,因其清濁不分,故後因用以指愚頑,糊塗。《史記·五帝本紀》:“昔 帝鴻氏 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 渾沌 。” 張守節 正義:“ 渾沌 即 讙兜 也。言掩義事,陰為賊害,而好兇惡,故謂之 渾沌 也。 杜預 雲:‘渾沌,不開通之貌。’” 清 龔自珍 《僞鼎行》:“内有饕餮之饞腹,外假渾沌自晦逃天刑。” 胡適 《<海上花列傳>序》二:“這不過是有意描寫一渾沌沒有感覺的人,把開堂子隻看作一件尋常吃飯的事業,不覺得什麼羞恥。”
(4).寓言裡的中央之帝。其天然無耳目,開之則死。後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态。《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 儵 ,北海之帝為 忽 ,中央之帝為 渾沌 。 儵 與 忽 時相與遇於 渾沌 之地, 渾沌 待之甚善。 儵 與 忽 謀報 渾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 渾沌 死。” 陸德明 釋文引 崔譔 曰:“言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也。” 清 孫枝蔚 《飲酒和陶韻》之二十:“ 渾沌 一以鑿,幾客返其淳。” 葉聖陶 《倪煥之》二三:“他們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張白紙或者渾沌的一塊石頭麼?”
(5).神話中的一種獸名。《神異經·渾沌》:“ 崑崙 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渾沌。”
“渾沌”(也寫作“混沌”)是一個多維度含義的詞彙,其内涵涵蓋神話、哲學、文化等多個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原始宇宙狀态
指中國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辟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态。如《白虎通·天地》描述:“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現代引申為“模糊不清、混亂無序”的狀态,如形容思想模糊或局面混亂。
讀音與字義
讀音為hùn dùn。“沌”字本義指水勢跌宕翻滾,後引申為事物糾纏不清的狀态。
兇獸形象
據《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渾沌是“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無面目”的神獸,名為“帝江”。
另一傳說将其描述為“似犬、無目無爪、有翅膀”的惡獸,象征是非不分,常欺淩良善。
寓言故事
《莊子·應帝王》中,中央之帝渾沌被南海、北海二帝開鑿七竅而死,隱喻“違背自然必遭災禍”的哲學思想。
道家思想
道教将渾沌視為“元氣未分”的宇宙本源狀态,如《太上老君開天經》提到渾沌時期形成山川五嶽。莊子則借渾沌強調“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
辯證含義
古人既用渾沌批判愚昧(如《神異經》),也将其作為褒義詞,形容返璞歸真或玄妙境界。
“渾沌”既是神話中的兇獸與宇宙本源,也是哲學中自然觀的載體,同時滲透到語言文化中,成為描述模糊、無序的常用詞。其多重含義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宇宙、人性的深刻思考。
《渾沌》這個詞源自于道家哲學中的概念,意思是宇宙初開之前的一片混沌,處于模糊、無序的狀态。它代表了宇宙最原始的狀态,沒有形态、沒有規則,一切都未分化。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常用《渾沌》來形容混亂、無序、模糊的狀态。
《渾沌》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們分别是“渾”和“沌”。
其中,“渾”的部首是“水”,它有十水的筆畫。
而“沌”的部首也是“水”,它有八橫的筆畫。
《渾沌》一詞最早出現在道家經典《莊子》中。在《莊子·逍遙遊》一章中,有這樣的描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君子之于萬物也,未始專也,惟渾沌為主。”這裡的“渾沌”即指宇宙的初始狀态,也象征了最原始的無念無想之境,是道家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
《渾沌》的繁體字是「渾沌」。
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常用于刻在青銅器上。根據研究,古時候的“渾沌”用篆書寫法,字形稍有不同。具體字形就不一一列舉了。
1. 大選之前,政局一片渾沌,不清楚誰會成為下一任總統。
2. 這個問題太複雜,導緻讨論變得渾沌不清。
3. 在大霧中行走,四周一片渾沌,看不清方向。
渾沌世界、渾沌無明、渾沌狀态、渾沌混亂、渾沌迷茫
混亂、混沌、模糊、無序、紛擾
秩序、清晰、明朗、有序、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