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下鍬钁 ”。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恰花殘月缺,又瓶墜簪折,并頭蓮藉上下鍬鐝,姻緣簿碎扯。”
“下鍬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主要源自元代文學作品。根據多個來源的考證,具體解釋如下:
文字構成
該詞由“鍬”(掘土工具)和“鐝”(同“钁”,類似镢頭的農具)組成,字面指用工具破壞,引申為暗中施加傷害。
近義表達
常見異體寫法包括“下鍬钁”“下鍬镢”,均表示相似含義。
文學意象
在元曲中常與“花殘月缺”“瓶墜簪折”等意象并用,突出對美好事物被外力摧毀的惋惜。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詩詞鑒賞領域,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注意其負面含義,通常描述蓄意破壞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醉太平·警世》原文或相關元曲研究資料。
下鍬鐝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6個字,其意思是“放下鎬鍬。”下鍬鐝的拆分部首是“口”、“钅”、“鏥”,總共有21個筆畫。
下鍬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農民在工作之後,需要将手中的鎬和鍬放下,休息。因此,形容放下農具的動作就演變成了一個詞語,即下鍬鐝。
下鍬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下鍬鐝」。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下鍬鐝的「鍬」字的右邊是一個旁字,即「率」的變形,它表示了農民放下農具的動作。而「鐝」字則是由「金」和「參」兩個部分組成,表示了鍬葉彎曲的形狀。
以下是關于下鍬鐝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下鍬鐝相關的組詞:
下鍬鐝的近義詞是「下鎬锒鏝」,意思也是放下鎬和锒的動作。
與下鍬鐝相反的詞語是「舉鍬」,表示擡起鎬鍬開始工作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