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觌武匿的意思、文觌武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觌武匿的解釋

藝文興而武道隱。謂尚文之風大盛。語本《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明 楊慎 《<貴州鄉試錄>序》:“百年以來,道潤德洽,文覿武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觌武匿(wén dí wǔ nì)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深刻反映了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社會現象。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出處及用法進行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表面上宣揚文治,實則隱匿武力,暗含對外示弱、隱藏實力的策略。多用于形容統治者或國家在特定時期采取的政治謀略:


二、典籍出處與詞源

1.原始文獻

該成語典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夫文,止戈為武;武,禁暴戢兵。故文觌而武匿,德之至也。"

(釋義:以"武"字結構喻義制止幹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力應用以禁暴息戰為目的。因此彰顯文德而隱匿武力,是最高境界的德行。)

此段記載晉國大夫士會論"武"的本質,強調軍事行動應以維護和平為終極目标(詳見《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語義演變

漢代學者進一步闡釋為"外示文德,内隱兵鋒"的治國策略(《說文解字注》"匿"字條),後固化成語,喻指韬光養晦的政治智慧。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謂顯揚文治而隱匿武力。後亦指掩飾軍事意圖。"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6冊第1103頁)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字面指彰顯文化、隱藏武力,引申為隱蔽實力、麻痹對手的策略。"

    (商務印書館,2016年,P1362)


四、文化内涵與應用

1.曆史實踐案例

2.現代引申義


五、引用文獻

  1. 《春秋左傳正義》(阮元校刻本)

    原文出處:https://ctext.org/zuo-zhuan/xuan-gong-shi-er-nian/zh

  2. 《漢書·匈奴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策略分析:https://ctext.org/han-shu/xiong-nu-zhuan/zh

  3. 錢鐘書《管錐編》

    文化闡釋:"文觌武匿非僞善,乃亂世存身之鏡鑒。"(三聯書店,2001年,P289)


古籍原文注

《左傳》原句以"止戈為武"的拆字智慧,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武力本質的辯證認知——真正的"武"是消除戰争,而非炫耀武力。此思想深刻影響後世"以德服人"的治理哲學。

網絡擴展解釋

“文觌武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三、核心解析

  1. “文觌”:指文治、文化繁榮且顯揚,如學術、禮制等領域的興盛。
  2. “武匿”:指武力、軍事力量被隱藏或弱化,表現為不主動炫耀武力。
  3. 社會背景:多用于描述重文輕武的時代或政策傾向,例如某些朝代通過科舉選拔文官,軍事建設相對弱化。

四、用法與示例

五、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詳細典故,可參考《國語》原文或相關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昂氣白裌擺子丙明長薄成夜床裙刺頭翠蛾單覂剟取改良鳱鵲高疏歸餘衡薄紅蘭檢勘簡閲焦土京朝空腹口德老齡良樂僚庶留款梅花參密鑼緊鼓冥事内明内迫裊袅蹑風剖裁蒲姿愆阙敲鑼打鼓氣急敗壞棄文存質讓三讓再森郁閃蕩上鈎生慮申儆慎軀書信館瑣門彤雲通則頑愎王體委吏缊絮遐沖像素夏裝徙官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