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敵與的意思、敵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敵與的解釋

敵國和盟國。《管子·八觀》:“計敵與,量上意,察國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敵與”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敵與(拼音:dí y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敵國和盟國的組合概念。這一解釋源自《管子·八觀》中的“計敵與,量上意,察國本”(),意為統治者需綜合考量敵對勢力與同盟國的實力對比,以制定國家策略。

詞源與用法

  1. 構成分析:
    • 敵:指敵對的國家或勢力;
    • 與:通“與國”,即結盟的國家()。
  2. 語境應用: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國家間的外交與軍事關系。例如,《管子》通過“敵與”強調戰略謀劃需兼顧敵我雙方及盟友的動向()。

常見誤解澄清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敵對雙方相互對抗”,實為對“與”字的誤讀。結合古代用例,“與”在此處特指“盟國”,而非現代漢語中的并列連詞。

擴展知識

該詞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合縱連橫”策略的重視,與現代國際關系中的“地緣政治博弈”有相似之處。需注意,其使用場景局限于特定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口語及書面語已罕見。

建議進一步查閱《管子》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如漢典)了解更深入的語境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敵與(dí yǔ)一詞意為敵對或敵人與對手。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攵”和“與”,共有14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很有趣,最早出現在《楚辭·天問》中:“鸷虎饕蝯貐,飕風雲冥。”其中,“饕蝯貐”即為現代漢語中的“敵與”。 在繁體字中,敵與的寫法為「敵與」。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敵與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以來都是使用「敵」和「與」兩個字。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我們必須與敵人進行堅決鬥争。 2. 親如手足,敵與共濟。 一些與敵與相關的組詞有:敵人、敵視、敵情、敵方、敵意等。 與敵與意義相近的詞有:對手、對立、對抗、挑戰、角逐等。 與敵與意義相反的詞有:友好、合作、聯手、夥伴、和諧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