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費時日,虛度光陰。《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於是酒中樂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朕以覽聽餘閒,無事棄日。’”《北史·甄琛傳》:“﹝ 琛 ﹞舉秀才,入都積歲,頗以奕棊棄日,至乃通夜不止。”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孌彼諸姬,聊同棄日。”
棄日,漢語複合詞,由“棄”與“日”組合而成,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本義指虛度光陰
出自西漢揚雄《法言·問道》“或問『道』。曰:『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或曰:『可以適它欤?』曰:『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李軌注中引申出“棄日”概念,指不珍惜時日的行為。該用法在古籍中多含勸誡意味,如《宋書·謝靈運傳》評價謝朓詩歌“不傍經史,直舉胸臆,而義歸于棄日”,暗含對其荒廢學業的批評。
二、引申為舍身赴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此詞項,引《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雄心摧于弱情,壯圖終于哀志,長算屈于短日,遠迹頓于促路”李善注,将“棄日”引申為“棄置生命之日”,特指為崇高事業獻出生命的最後時刻。這種用法常見于讴歌忠烈之士的碑銘文獻,如明代《弇州山人四部稿》記載抗倭将領臨終遺言“此吾棄日也”,彰顯舍生取義的精神境界。
該詞屬于古漢語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鮮少單獨使用,但在研究古代哲學文獻、曆史人物傳記時仍具學術價值。相關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揚子法言譯注》(中華書局)等權威辭書。
“棄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耗費時日、虛度光陰,強調對時間的浪費或未有效利用。例如《漢書》記載的“無事棄日”,即描述因無所事事而荒廢時間。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沉迷遊戲棄日無益”,或比喻性表達,如中伽利略“被迫宣布放棄日心說”的例句,暗含科學探索中時間與真理的博弈。
該詞帶有警示意義,提示需珍惜時間。其語義古今一緻,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典故引用。
搬動暴謾悲愍辨駁蔽旒簿廳采撷倉遽成群打夥晨極揣丸創始出祿蹈觝打食德才兼備诋駡頓積惡補芳名放潑坊子梵摩天風樹之感噶霏耕槃格正孤傳嘓哝豪幸蝴蝶裝火居火厤假五百踁跗頸戾量才而為隴客門壻淖湴瓶供憑科乾端坤倪齊民要術全唐詩日月如梭桑椹酒設如施惠數九天竦震宿雨太元外班吳蔡體無敢無先遐登巷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