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莼絲的意思、莼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莼絲的解釋

蓴菜。 唐 杜甫 《陪王漢州留杜綿州泛房公西湖》詩:“豉化蓴絲熟,刀鳴鱠縷飛。” 宋 蘇轼 《送劉攽卒海陵》詩:“秋風昨夜入庭樹,蓴絲未老君先去。” 清 納蘭性德 《摸魚兒·送别德清蔡夫子》詞:“且笑煮鱸魚,趁著蓴絲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莼絲是漢語中對水生植物莼菜(Brasenia schreberi)莖葉部位絲狀黏液物質的特稱,常見于古典文學與植物學描述中。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語義解析

  1. 本義

    指莼菜莖葉表面分泌的透明膠質物,遇水形成細絲狀,故名“莼絲”。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8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2. 引申義

    象征江南風物或思鄉之情,典出《晉書·張翰傳》“莼鲈之思”。

    來源:《世說新語·識鑒》載張季鷹“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辭官歸鄉。


二、植物學特征

莼菜屬睡蓮科,其幼葉與嫩莖覆蓋高黏性多糖類物質,富含褐藻膠、阿拉伯膠等成分。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志》第27卷(科學出版社,1979年)


三、文化意象

  1. 詩意象征

    陸遊《春晚雜興》以“莼絲初可烹”喻江南春景,蘇轼《憶江南》稱“若問三吳勝事,不唯千裡莼羹”。

    來源:《全宋詞》蘇轼詞集卷三

  2. 典故應用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黛玉詠菊“莼鲈逸興追陶令”,借莼絲關聯隱逸主題。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注釋本(2008年)


結論:莼絲既是莼菜的生物特征描述,亦承載中國文學特有的地域文化符號,其雙重語義在典籍中形成穩定釋義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莼絲”一詞的解釋如下:

1.植物特征

莼絲指莼菜(又名水葵),是一種多年生水生植物,其葉片呈橢圓形,深綠色,漂浮于水面,開暗紅色小花,嫩葉可食用。因莖葉表面覆蓋透明膠質,觸感滑嫩,常被形容為“絲狀”,故稱“莼絲”。

2.名稱來源

3.用途與文化意義

莼菜嫩葉常用于制作羹湯(如西湖莼菜羹),口感鮮嫩,是江南地區傳統食材。古代詩詞中也常以“莼絲”象征江南風物或思鄉之情,如“猶有鲈魚莼菜興,來春或拟往江東”。

補充說明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中國植物志》或權威詞典進一步驗證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鹿币便媚賓敬裁汰叉手笛乘風破浪臣極熾暑瘳差搗練子鄧蕭丢眼色梵土沸沸非夫豐腹分裾斧破斨缺改組皓簳皇靈皇祖考嘑吸護心欄箭竿白金層居蓄老老了烏船路障民情謀術墨衣南瓜子釀米搶墒愆阙秦緩秦銅齊聖廣淵湫敝三釜養上焦牲事轼鼃詩雄受動説頌斯鞅談古陶遨塗廪微繳午漏巫師無條相紛相看相呴以濕香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