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浑沌的意思、浑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浑沌的解释

[chaos;innocent] 同“混沌”

详细解释

(1).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汉 王充 《论衡·谈天》:“説《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陈书·高祖纪上》:“自古虫言鸟跡,浑沌洪荒,凡或虔刘,未此残酷。”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浑沌自太古,漭泱开 吴 天。”

(2).模糊;不分明。《鹖冠子·泰鸿》:“五官六府,分之有道;无钩无绳,浑沌不分。”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 清 卓尔堪 《宁羌将军行赠高枚升》诗:“五丁凿开浑沌气,一夫当关万夫畏。”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这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

(3).相传为 尧 舜 时“四凶”之一,因其清浊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顽,糊涂。《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 。” 张守节 正义:“ 浑沌 即 讙兜 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凶恶,故谓之 浑沌 也。 杜预 云:‘浑沌,不开通之貌。’”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内有饕餮之馋腹,外假浑沌自晦逃天刑。” 胡适 《<海上花列传>序》二:“这不过是有意描写一浑沌没有感觉的人,把开堂子只看作一件寻常吃饭的事业,不觉得什么羞耻。”

(4).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无耳目,开之则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清 孙枝蔚 《饮酒和陶韵》之二十:“ 浑沌 一以凿,几客返其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他们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张白纸或者浑沌的一块石头么?”

(5).神话中的一种兽名。《神异经·浑沌》:“ 崑崙 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臟,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浑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浑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1. 本义:模糊不清的自然状态

    “浑沌”原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状态,如《淮南子》所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宇宙形成前元气未分、自然合状态”,常用于描述事物未分化、无明确界限的特点。

  2. 哲学概念:道家思想的核心意象

    在道家典籍中,“浑沌”象征自然无为的至高境界。《庄子·应帝王》以“浑沌之死”隐喻人为干预对天然秩序的破坏,强调返璞归真的哲学理念,这一解读被《中国哲学大辞典》列为经典案例。

  3. 引申义:认知与逻辑的模糊性

    引申为对复杂现象或模糊思维的描述,如古籍注疏中“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古代汉语词典》指出其可代指“难以辨析的事理或蒙昧无知的状态”。

  4. 现代语境中的演变

    当代语言使用中,“浑沌”衍生出“混乱无序”的贬义,如形容管理失序;同时受“混沌理论”影响,在科学领域特指非线性系统中“确定性随机现象”,此释义已被《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收录。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可引用的具体网页链接,本文依据《汉语大词典》《庄子》《中国哲学大辞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等权威出版物内容综合撰写。)

网络扩展解释

“浑沌”(也写作“混沌”)是一个多维度含义的词汇,其内涵涵盖神话、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原始宇宙状态
    指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如《白虎通·天地》描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现代引申为“模糊不清、混乱无序”的状态,如形容思想模糊或局面混乱。

  2. 读音与字义
    读音为hùn dùn。“沌”字本义指水势跌宕翻滚,后引申为事物纠缠不清的状态。


二、神话与形象

  1. 凶兽形象
    据《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浑沌是“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无面目”的神兽,名为“帝江”。
    另一传说将其描述为“似犬、无目无爪、有翅膀”的恶兽,象征是非不分,常欺凌良善。

  2. 寓言故事
    《庄子·应帝王》中,中央之帝浑沌被南海、北海二帝开凿七窍而死,隐喻“违背自然必遭灾祸”的哲学思想。


三、哲学与文化意义

  1. 道家思想
    道教将浑沌视为“元气未分”的宇宙本源状态,如《太上老君开天经》提到浑沌时期形成山川五岳。庄子则借浑沌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

  2. 辩证含义
    古人既用浑沌批判愚昧(如《神异经》),也将其作为褒义词,形容返璞归真或玄妙境界。


四、其他用法


“浑沌”既是神话中的凶兽与宇宙本源,也是哲学中自然观的载体,同时渗透到语言文化中,成为描述模糊、无序的常用词。其多重含义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宇宙、人性的深刻思考。

别人正在浏览...

半劳动力般首包贯悖傲别居异财补帖愁愤纯淑搭转动行放慵寡昧故蹊骨软斤麻海东通宝后景画虎不成反类狗毁舆鹄面惊耸輆沭康和考步考古罍罃砺山带河六出祁山漉酪履虚卖卜蛮性子妙不可言娘姨堋的辟方破丢不答迁塟侨人啓程清察清公轻身亲田气筒气状趋隅扰袭扫锅刮竈涩僻山委绳妓松腻唐陂填馅体系同盟国脱选伟悍无滞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