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銅烏。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銅羽應風迴,金莖承露起。” 陳熙晉 箋注:“ 郭延生 《述征記》曰: 長安 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渾儀, 張衡 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一曰: 長安 靈臺,上有相風靈臺,千裡風至,此烏乃動。”參見“ 銅烏 ”。
“銅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成語含義(比喻義) 指用銅制作的羽毛,比喻外表華麗但缺乏實用價值的事物。該解釋來源于現代成語詞典,強調事物虛有其表的特性,常用于批判華而不實的現象。如形容過度包裝的商品、形式主義的工程等。
二、古代器物名稱(本義) 即“銅烏”,是古代用于觀測風向的儀器。唐代駱賓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中“銅羽應風迴”即指此物。據《述征記》記載,長安靈台曾設此類裝置,其原理為銅制鳥形部件遇風轉動,類似現代風向标,屬張衡渾天儀組成部分。
補充說明:
銅羽(tóng yǔ)是一個漢字詞組,主要指的是鋒利的銅制箭頭。在古代戰争中使用的箭矢中,銅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箭頭材料。
銅羽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钅”(金部)和“⺍”(乏部),由于乏部不常見,可以用“力”代替。根據常用字部首表,銅的拆分部首可為“钅”或者“铓”。
銅羽的總筆畫數為16畫,分别是:銅(14畫)+ 乏(2畫)。
“銅羽”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賦》中,文中描述了箭矢如銅之秦羽如霜的景象。這個比喻意味着箭矢的銳利和精準。
銅羽的繁體字為「銅羽」。
在古代,銅羽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箠、羽等。
1. 張弓搭箭,一隻銅羽射向遠處的目标。
2. 銅羽猶如閃電般地射入目标,無懈可擊。
組詞:銅錢、銅壺、銅礦。
近義詞:銅矛、銅劍、銅戈。
反義詞:羽毛、羽翼、羽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