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裡長。《逸周書·嘗麥》:“乃命百姓遂享于家,無思民疾,供百享,歸祭閭率、裡君,以為之資野。” 朱右曾 校釋:“閭率、裡君,《周禮》謂之閭胥,裡宰。”《管子·小匡》:“擇其賢民,使為裡君。”一說, 周 代指比較崇要的官職。
“裡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但核心指向基層治理角色。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裡君”主要指古代基層行政單位“裡”的長官,即裡長。這一解釋在《逸周書·嘗麥》《管子·小匡》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例如《管子》提到“擇其賢民,使為裡君”,表明裡君是選拔賢能者擔任的職位()。
職能與地位
争議與補充解釋
有觀點認為“裡君”在特定語境中可指代權貴階層或内部高層人物(),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且主要出現在現代辭書解釋中,需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判斷。
詞源與結構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逸周書》《管子》等古籍原文,或參考《周禮》中關于基層官職的記載以對比分析。
《裡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與人有關的地方或情感寄托的地方。它可以指代一個人的故鄉、出生地、居住地或喜愛的地方。
《裡君》的部首是"裡",它屬于"田"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裡君》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說法。它可能是由古代人們對于故鄉、家鄉的情感寄托而形成的。在古代社會,人們對故鄉的思念常常是深切而真切的,因此形成了這個詞。
《裡君》的繁體字為「裡君」。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關于《裡君》這個詞,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不過,由于沒有确切的古代資料記載,《裡君》的古代寫法無法确定。
1. 我的故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裡君》。
2. 他離開了他的《裡君》,尋找更廣闊的天地。
3. 這座城市成了他的《裡君》,他不願離開。
1. 故裡
2. 鄉君
3. 出巡
4. 遷移
1. 故鄉
2. 家鄉
3. 原籍
4. 家土
1. 他鄉
2. 異地
3. 外地
4. 非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