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碗的意思、折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碗的解釋

大碗。因可将多杯酒或多碗菜傾倒其中,故稱。《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 徐用 心生一計,将大折碗滿斟熱酒,碗内約有斤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折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舊時宴會後,賓客将席間剩餘的菜肴折合倒入碗中帶走的行為。這一習俗反映了傳統社會對食物節儉的态度,多見于明清至近代的文獻記載。以下從詞義、文化背景及演變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與引申義

    “折”在此處意為“折合”“歸攏”,“碗”為容器。合指将分散的菜肴集中歸置到碗中,引申為宴會後處理剩菜的方式。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345頁。

  2. 社會行為内涵

    該行為常見于民間婚喪宴席,賓客用自備容器帶走剩菜,既避免浪費,亦體現“惜食”傳統。清代小說《紅樓夢》第六十回曾描述下人折碗的場景,印證其普及性。

    來源: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第60回。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1. 節儉倫理的實踐

    在物質匮乏時期,折碗是“物盡其用”觀念的具體化,與儒家“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訓誡相契合。民俗學者指出,此舉在農耕社會中強化了集體食物分配倫理。

    來源:鐘敬文《中國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卷四,第201頁。

  2. 階層差異的體現

    折碗主體多為平民階層,上層社會則視其為有失體面。清代筆記《燕京歲時記》載:“仕宦家宴畢,餘馔棄之;市井民必折碗以歸”,折射出習俗的階層分化。

    來源: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筵席”條。

三、詞義演變與當代轉化

隨着生活水平提升,折碗行為逐漸消失,但衍生出“打包”等現代詞彙。其文化内核仍存續于“光盤行動”等反浪費倡議中,成為傳統節儉觀的當代延續。

來源:王曉葵《民俗學視野下的現代生活實踐》(《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


折碗作為曆史詞彙,承載了中國傳統飲食倫理中惜物、節用的深層文化邏輯。其語義從具體行為延伸至文化符號,成為理解民間生活哲學的重要切口。

網絡擴展解釋

“折碗”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字面含義:指大容量的碗

    • 源自古代用法,特指可傾倒多杯酒或多碗菜的大型容器,常見于《警世通言》等文獻。例如《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中描述徐用使用“大折碗”盛酒,容量約有一斤。
  2. 引申的成語用法(需謹慎參考)

    • 提到“折碗”可比喻事情出現無法解決的困難,如“計劃因資金問題折碗”。但這一解釋在其他權威來源(如漢典、愛站工具)中未明确提及,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用法。

補充說明
漢字“碗”本義為盛食物的圓形器皿(),部首為“石”,讀音為“wǎn”。其繁體字為“椀”,常見組詞如“飯碗”“茶碗”等。

别人正在浏覽...

邊升丑時春蠒滴珠兌獎芳蘭生門,不得不鉏放水番羅番芋豐國奉先奉邀工日嘓啅橫草不拿,竪草不拈橫大昏霾貨店家馬鑒畏交響借公行私肌骨緊治軍謀扛舁來禽青李壘壘立命安身率到耄耄茂實闵悔末視逆旅凝命旁薄陪客強韌汽鍋睿知稍許聖思沈汩神祗實報實銷試婚逝湍輸貢算發天澤團雪散雪辭土婦文化無丑無丁字武将鄉望陷穽隙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