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腹下轉動琴弦的軸。 宋 蘇轼 《歐陽晦夫惠琴枕》詩:“輪囷濩落非笛材,剖作袖琴徽軫足。” 明 楊慎 《和方思道毛塢之什》之三:“徽軫不得薦,欂櫨亦何補?”亦借指琴聲。 唐 盧綸 《重同暢當奘公院聞琴》詩:“悮以音聲祈 遠公 ,請将徽軫付秋風。”
“徽轸”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及文獻用例考釋。《漢語大詞典》中“徽”字本義指三糾繩,後引申為标志、符號,如琴徽(琴面标識音位的圓點);而“轸”原指車箱底部橫木,又有轉動、調整之義,如琴轸(古琴上調節弦松緊的軸)。二字連用可見于唐代劉長卿《聽彈琴》詩句“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徽轸何寂寞,此曲空複傳”,此處“徽轸”代指古琴整體,暗含禮樂文化的傳承意象。
在器物學層面,《考工記》載“轸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印證“轸”作為器物部件承載着傳統文化象征意義,而“徽”作為音律标識,二者共同構成古琴這一禮器的核心要素。當代學者林西莉在《古琴》專著中指出,徽轸系統是古琴實現“一器備三籁”聲學特質的關鍵結構。
關于詞語“徽轸”的詳細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引用或古琴結構,可參考《歐陽晦夫惠琴枕》及《重同暢當奘公院聞琴》等文獻。
寶相枝長春子塵頭重溫傳刻傳派錯舛導仗甸圻動靜鬥口齒堵立榧實夫子高車哽躃光照度寡嬸桂宮蘭殿古孫箕畢揭地接翼集說絶滅巨美跼屈距虛攬撈老樣子離經砺世磨鈍流景鹿皮帽毛葫蘆軍明叡摩肩如雲鬧心眼兒餒稿璞石前望巧取豪奪确認羣玉山擾服三沐三薰事典失禮師婆粳壽域衰裳贖折私理訴辨同生柝汲菀牧委委蛇蛇問閲嚣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