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離經辨志。 唐 黃滔 《贈懷光上人》詩:“過午休齋慣,離經吐論高。”
(2).脫離正軌。《鹖冠子·泰鴻》:“首尾易面,地理離經。” 陸佃 解:“天之首尾易向,則地理亦失其經。” 清 曹寅 《銅鼓歌》:“前賢遺迹不可測,語患怪誕多離經。”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人家從前讀書的,都是學的參天拜祖,敬神理佛,如今你們這些吃屎的學生,張口就是離經,閉口就是畔道。”參見“ 離經畔道 ”。
猶言雕刻經文。 唐 李邕 《石賦》:“何止藏書入室,勒篆離經。”
“離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離經辨志
原指古代讀書人通過分析經書章節、辨别學術志向的學習方法。例如唐代黃滔《贈懷光上人》詩中的“離經吐論高”,即形容學者對經典深入辨析并發表高論的能力。
脫離正軌
指偏離傳統規範或正統思想,常與“叛道”連用為成語“離經叛道”。例如《鹖冠子·泰鴻》中“地理離經”描述自然秩序混亂,清代曹寅《銅鼓歌》則以“語患怪誕多離經”批評不合常理的言論。
雕刻經文(生僻義)
見于唐代李邕《石賦》“勒篆離經”,指在石碑上篆刻經典文字的行為。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典文獻中多指學術辨析,現代則側重突破傳統的含義。
離經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不遵循經書中的教義或原則,違背傳統觀念或規定。
離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禸(rǒu)和目(mù)。它的拼音是lí。離字的總筆畫數是13畫。
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禸和目兩個字組合而成。禸代表着人們走着的樣子,目則表示着張開的眼睛。這個字的本義是眼睛離開,而引申為違背和背離。
離字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離。
在古時候,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最早的形态是象形字,表示一個人背離,離開。後來演變為像現在的形态。
1. 他的觀點離經不符,引起了争議。
2. 這個創新的想法離經叛道,但卻深受大家贊賞。
離經辜負、離經背道、離經叛道、離經背叛
違背、違反、背離
遵循、依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