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滅的意思、絶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滅的解釋

1.毀滅;消失。2.斷絕。

詳細解釋

1.毀滅;消失。《墨子·明鬼下》:“鹹恐其腐蠹絶滅,後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巨馬水》:“ 孫暢之 述畫,有 督亢 地圖。言 燕 太子丹 使 荊軻 齎入 秦 。 秦 王殺 軻 ,圖亦絶滅。”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州縣賦稅》:“姦兇時有竊發,督郵追案,十日乃到,賊已遠逃,蹤迹絶滅。” 魯迅 《二心集·<藝術論>譯本序》:“必然底地隨此而起者,是資本主義之敵,就是絕滅資本主義的無産者。”

2.斷絕。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欲以杜塞餘道,絶滅微學。”《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其五十二種衰少,不能自立,分散為附落,或絶滅無後,或引而遠去。”《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朕若負前盟,子孫絶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絶滅”(jué mi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滅絕、消失”,指某種事物完全消亡、不複存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滅絕;完全消失
    指物種、文化或事物因自然或人為原因徹底消亡。例如:“瀕于絕滅”描述某種生物接近滅絕狀态。

  2. 斷絕;毀滅
    古文語境中可指血脈、傳統等的斷絕。如《三國演義》中“子孫絕滅”即表達血脈斷絕之意。


二、引證與用法


三、近義詞與關聯詞


四、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正式語境,常見于生物學、曆史學等領域,表達不可逆的消失狀态。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現代延伸含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滅

「絶滅」(jué miè)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兩個部首和七個筆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絶」是由「糸」和「月」兩個部首組成,「糸」(糹)是表示絲的部首,「月」(⺝)是表示肉的部首。它共有六個筆畫。

「滅」是由「火」和「弓」兩個部首組成,「火」(灬)是表示火的部首,「弓」(弜)是表示射弓的部首。它共有一筆畫。

來源

「絶滅」來源于古漢語,用來描述滅絕、毀滅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中的「絶滅」保留了簡體字的寫法,并沒有特定的繁體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絶」的寫法稍有不同,它采用了「彘」的形式,即在「糸」的下方加上一個「乛」,表示繩子的絆結狀态。而「滅」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我們應該保護大自然,防止好多珍貴的物種絕滅。

2. 這個瀕臨絕滅的古老文化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來保護。

組詞

絕望、滅亡、絕對、滅絕、絕對、絕美

近義詞

消亡、滅絕、毀滅、毀滅性

反義詞

存留、存在、生存、繁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