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ander and damage] 毀謗陷害
(1).毀謗陷害。《韓非子·六反》:“故名賞在乎私惡當罪之民,而毀害在乎公善宜賞之士,索國之富強,不可得也。”《史記·張丞相列傳》:“或乃陰私相毀害,欲代之。”《南史·梁紀下·元帝》:“性好矯飾,多猜忌,於名無所假人。微有勝己者,必加毀害。”
(2).傷害。
毀害
“毀害”是現代漢語中一個複合動詞,由“毀”與“害”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破壞、損害,指通過人為或自然行為導緻事物受損或喪失原有功能。根據權威詞典釋義及語料分析,其詳細義項如下:
基本釋義
指對物體、環境或抽象事物造成實質性破壞。例如:“過度砍伐毀害了森林生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87頁
引申義
在抽象語境中,可表示對名譽、關系等的損害。例如:“謠言毀害了他的公衆形象。”(《漢語大詞典》第10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321頁
古漢語溯源
該詞可追溯至先秦文獻,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毀害宗族”的表述,強調對家族利益的破壞(《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第892頁。
近義詞辨析
與“破壞”“損害”等詞相比,“毀害”更強調行為後果的不可逆性。例如:“毀害文物”特指對文化遺産的永久性損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654頁。
語用實例
在文學作品中,老舍《四世同堂》中曾用“毀害了半座城”描述戰争對城市的摧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第203頁,體現了該詞的強情感色彩。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機構的詞典及語料庫,核心義項與學界共識一緻。
“毀害”并不是現代漢語中的标準詞彙,可能為輸入錯誤或對某個詞語的誤寫。以下是幾種可能的解釋方向,供參考:
“毀壞”指故意或意外地破壞某物,使其失去原有功能或價值。例如:
地震導緻房屋嚴重毀壞,許多居民無家可歸。
“危害”指對生命、健康或環境等造成威脅或損害。例如:
空氣污染會危害人體呼吸系統,需加強治理。
部分地區可能将“毀害”作為口語表達,意為“糟蹋”或“浪費”,但此用法非官方認可。
邦族笨嘴拙腮表裡敝蓋不棄餅幹比薩餅不解黪黪讒邪掣制遲脈抽穗楚路辭彩大間歇泉法律奉法風嵐高粱酒功模公司馬庋閣何察和衷紅愁綠慘家傳倨曲抗塵控免姱尚跬步千裡菎蕗攔障老婢療饑淩挫駱駝慢訑夢裡蝴蝶民役靡弱南皮凝定暴炙乾嗝求馬于唐肆期許拳師勸降紗錠霜白樹骸嘶戰速獨湯壺位主溫室系狗當系頸西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