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邦國宗族。《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孔穎達 疏:“故我今回族,我今還歸,復反我邦國宗族矣。”《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本名 議 ,世 江 東大族” 裴松之 注引《陸氏世頌》:“父 駿 ,淳懿信厚,為邦族所懷。” 宋 範成大 《舅母太夫人方氏挽詞》之一:“四德儀邦族,三遷奠裡門。” 清 呂履恒 《牛口谷》詩:“終歲許許,不寧邦族。”
(2).籍貫姓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展問邦族,雲:‘ 登州 宋 姓。’”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譚九》:“ 譚 曰:‘聽姥言似非京師人,娘子則又旗粧,敢問邦族?’媪曰:‘誠如郎説,身本 鳳陽 侯 氏。’”
“邦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邦國宗族
指古代與邦國相關的宗族體系,強調血緣與地域的結合。例如《詩經·小雅·黃鳥》中“言旋言歸,複我邦族”即表達了對故國宗族的歸屬感。此義項多用于描述先秦時期的社會結構,體現家族與國家的緊密聯繫。
籍貫姓氏
指代個人的故鄉、家族姓氏或身份标識。如《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注引《陸氏世頌》提到“為邦族所懷”,即強調籍貫與家族背景。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也有“展問邦族”的用法,詢問對方的家鄉和姓氏。
古籍中的用例: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與思鄉、懷舊等情感相關。例如晉代陸機《門有車馬客行》中“借問邦族間,恻怆論存亡”,通過詢問故國鄉裡的存亡,抒發對故土的眷戀。
現代泛化用法:
部分資料(如、)提到現代語境下可泛指“國家或地區的民族群體”,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更多見于非學術性表述。
“邦族”是一個兼具曆史性與文化性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宗族”與“故裡”展開。若需進一步研究,建議參考《詩經》《三國志》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