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邦族的意思、邦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邦族的解釋

(1).邦國宗族。《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孔穎達 疏:“故我今回族,我今還歸,復反我邦國宗族矣。”《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本名 議 ,世 江 東大族” 裴松之 注引《陸氏世頌》:“父 駿 ,淳懿信厚,為邦族所懷。” 宋 範成大 《舅母太夫人方氏挽詞》之一:“四德儀邦族,三遷奠裡門。” 清 呂履恒 《牛口谷》詩:“終歲許許,不寧邦族。”

(2).籍貫姓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展問邦族,雲:‘ 登州 宋 姓。’”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譚九》:“ 譚 曰:‘聽姥言似非京師人,娘子則又旗粧,敢問邦族?’媪曰:‘誠如郎説,身本 鳳陽 侯 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邦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一、基本釋義

  1. 邦國宗族
    指古代與邦國相關的宗族體系,強調血緣與地域的結合。例如《詩經·小雅·黃鳥》中“言旋言歸,複我邦族”即表達了對故國宗族的歸屬感。此義項多用于描述先秦時期的社會結構,體現家族與國家的緊密聯繫。

  2. 籍貫姓氏
    指代個人的故鄉、家族姓氏或身份标識。如《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注引《陸氏世頌》提到“為邦族所懷”,即強調籍貫與家族背景。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也有“展問邦族”的用法,詢問對方的家鄉和姓氏。


二、延伸與補充


三、總結

“邦族”是一個兼具曆史性與文化性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宗族”與“故裡”展開。若需進一步研究,建議參考《詩經》《三國志》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族(bāng zú)這個詞意指由一群人組成的社會群體或民族。它的拆分部首是“邦”和“族”,其中“邦”是形聲字,上部為“⻏”,表示與土地有關的意思,下部為“阝”,與城邦有關;而“族”則是指民族或部落。根據這個拆分,可以得到“邦”字的五畫劃和“族”字的八畫劃。 “邦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邦族」,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關于“邦”字的古代寫法有很多種,如《說文解字》中就有一種寫法是「阪邦共雷」。至于“族”字,則傳承至今的寫法與古代相差不大。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那個邦族有着悠久的曆史和文化。 2. 他們是同一個邦族的人,有着相似的語言和風俗。 3. 這個邦族的人以勇敢和團結而聞名。 在組詞方面,可以與“邦族”相關的詞有“民族”、“部落”、“家族”等。與“邦族”意思相反的詞可能是“個體”或“獨立”。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