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香草名。《楚辭·東方朔<七谏·謬谏>》:“菎蕗雜於黀蒸兮,機蓬矢以射革。” 王逸 注:“言持菎蕗香直之草,雜於黀蒸,燒而燃之,則不識於物也。”
(2).亦稱“ 菎蔽 ”。玉飾的箭囊。菎,通“ 琨 ”。《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 王逸 注:“菎,玉也。蔽,簙箸以玉飾之也。或言菎蕗,今之箭囊也。”
“菎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
1. 香草名 指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芳香植物,常被用于比喻高潔的品性。這種用法多見于詩詞或典籍中,如《楚辭》等作品常以香草寄寓美好意象。
2. 玉飾的箭囊(通“琨”) 古代将玉飾的箭袋稱為“菎蕗”或“菎蔽”,這裡的“菎”通“琨”(美玉)。此類器物多為貴族或禮儀場合使用,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
補充說明:
「菎蕗」(kuí lú)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野生蔬菜,也稱為蕨菜。
根據《康熙字典》,「菎蕗」的拆分部首是「艸」,也就是草字旁。根據筆畫統計,《菎蕗》一共包含了17畫的部首和筆劃。
「菎蕗」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漢語,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的使用。蕨菜作為一種被廣泛食用的蔬菜,很早就出現在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中。因此,「菎蕗」這個詞逐漸形成并傳承至今。
「菎蕗」的繁體寫法是「蕨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菎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有所演變。但總體上,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書寫風格可能略有不同。
例句:
1. 今天晚餐我準備用新鮮的菎蕗炒雞蛋。
2. 媽媽做了一道菎蕗湯,非常美味。
組詞:菎蕗飯、菎蕗煲、菎蕗粥、菎蕗炒面。
近義詞:蕨菜、野菜。
反義詞:菜心、西蘭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