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的意思、和衷的詳細解釋
和衷的解釋
[join hands] 和睦同心
同寅協恭和衷哉。——《書·臯陶谟》
詳細解釋
和善。《書·臯陶谟》:“同寅協恭和衷哉。” 孔 傳:“衷,善也。以五禮正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後多以“和衷”指和睦同心。《宋史·吳潛傳》:“﹝陛下﹞明詔二三大臣,和衷竭慮,力改絃轍,收召賢哲,選用忠良。”《明史·鄒元标傳》:“臣謂今日急務,惟朝臣和衷而已。” 清 龔自珍 《上大學士書》:“欲名實之符,莫如添 漢 侍讀一員,在廳掌印,與 滿 侍讀和衷辦事。” 蔡元培 《在北大話别會之演說詞》:“校中組織很周密,職員辦事很能和衷……我沒有什麼不放心的事了。”
詞語分解
- 和的解釋 和 é 相安,諧調:和美。和睦。和諧。和聲。和合(.和諧;.古代神話中象征夫妻相愛的兩個神)。和衷共濟。 平靜:溫和。祥和。和平。和氣。和悅。和煦。惠風和暢。 平息争端:講和。和約。和議。和親。 數學
- 衷的解釋 衷 ō 内心:由衷。苦衷。無動于衷。衷腸。 福,善:“降衷于下民”。 正中不偏:折衷。 貼身的内衣。 筆畫數:; 部首: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和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同心、齊心,強調内心的和諧一緻與共同的目标感。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本義:同心同德
- “和”指和諧、協調,“衷”指内心、心意。“和衷”即指心意相同,思想一緻。它描述的是群體成員在情感和意志上的高度統一,能夠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 例如:《書·臯陶谟》有“同寅協恭和衷哉”之句,意為同僚之間要相互敬重、協作恭謹、同心同德。這是“和衷”一詞的經典出處,奠定了其“同心”的基本義。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引申義:和睦共處,和諧協作
- 由“同心”的本義引申,指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和睦相處,和諧合作的狀态。強調在相處或共事時,能夠互相體諒、協調一緻,避免沖突。
- 例如:形容團隊内部關系融洽、合作無間時,可以說“大家和衷共事”。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常用搭配:和衷共濟
- “和衷”在現代漢語中最常出現在成語“和衷共濟”中。
- “和衷共濟”意為大家一條心,共同渡過江河(比喻共同克服困難)。它形象地描繪了在面臨困難或挑戰時,衆人同心協力,互相幫助,共渡難關的情景。
- 例如:“面對自然災害,全國人民和衷共濟,共克時艱。” 這個成語高度凝練地體現了“和衷”所蘊含的團結協作、患難與共的精神。來源:《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和衷”一詞,源自古典文獻,核心在于“同心”。它既指内心的和諧一緻(同心同德),也指由此産生的和睦相處、協調合作的狀态(和睦共處)。在現代漢語中,它最常以“和衷共濟”的形式出現,成為表達團結協作、共同應對挑戰的經典用語。其内涵體現了中華文化中重視和諧、強調集體力量的價值觀。
網絡擴展解釋
“和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和衷”指衆人心意相合、和睦同心,強調群體内部和諧一緻、共同協作的精神狀态。該詞由“和”(和諧、融洽)與“衷”(内心、心意)組成,字面意為“内心和諧”,引申為團結一緻。
二、出處與演變
- 經典出處:最早見于《尚書·臯陶谟》:“同寅協恭和衷哉。” 孔傳注釋為“衷,善也”,即通過禮儀規範使衆人恭敬和善。
- 後世用法:後多用于形容集體或團隊内部的融洽合作,如《明史》中“朝臣和衷”指官員間齊心治國。
三、用法與示例
- 文學語境:常見于描述集體協作,如“校中職員辦事和衷”(蔡元培語)。
- 現代應用:多用于強調團隊精神,如“和衷共濟”成為固定搭配,表示共同克服困難。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同心協力、齊心協力、上下一心。
- 反義詞:離心離德、同床異夢。
五、字義解析
- 衷:本義為“内心”,如“由衷之言”;亦有“善”的引申義(《漢典》),與“和”結合後強化了積極協作的意涵。
“和衷”既承載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理念,也適用于現代團隊協作場景,體現集體智慧與凝聚力。
别人正在浏覽...
半掩門兒八十一種好璧氣碧眼兒不表池中物飛霜六月飛熊入夢豐財鳳鈞鳳苑敷時怪道官燭貴炁含鳥寒宂寒疝蒿草合度幻相火矢緘鏁頰顋賈正計筭九天仙女機猷鈞旨尻坐嶺嶙琉璃燈隆踴麥個摸門不着楠木内骨子泥馬渡江平原易野破惡乞留乞良請間輕僄卿月寝獸瓊肌秋灰仁體榮問掃泥米盛食厲兵聲勢熏灼食宿相兼書柬圖章私坐泰厲淘籮閑敝邑銜煙襲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