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起骨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風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樹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樹骸”意為“樹起骨架”,指通過結構支撐形成整體框架。該詞主要用于文學理論中,強調文章或作品需要内在的骨幹支撐。
出自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此處以人體骨骼比喻文章的結構性,強調文辭需有堅實框架,情感需有内在氣韻。
在文學創作中,“樹骸”強調作品需具備清晰的邏輯或結構,如同身體依賴骨骼支撐,避免内容松散或空洞。
多用于古典文論分析,現代也可借喻建築、設計等領域中基礎結構的構建。例如:“論文寫作需先樹骸,再填充内容。”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或權威漢語詞典(如、2、3)。
“樹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樹木死亡後隻留下堅韌的骨架。此成語常用來形容事物或物體經曆破壞、毀滅之後依然殘存一些枝葉、零碎的部分。
“樹骸”由“木”和“骨”兩個部首組成。
“木”字的部首為“木”,總共有4畫。
“骨”字的部首為“骨”,總共有9畫。
“樹骸”一詞來源于《左傳·宣公二年》:“牜雍去僖曰:‘對曰:匣之骍已斯渣矣,其骸在此矣。’”其中的“骸”指的是動物的屍體。後來,“樹骸”也引申為描述自然界中樹木殘存的意象。
“樹骸”的繁體字為“樹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演變,所以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古時候“木”的寫法為“目”,總共有4畫。
古時候“骨”的寫法為“骨”,總共有9畫。
1. 這座廢棄的房屋裡,隻剩下了樹骸般的木料。
2. 經過歲月的洗禮,古城中的建築隻剩下了樹骸般的殘垣斷壁。
木骸、樹骸、石骸、廢骸
樹樁、廢墟、殘骸
茁壯、蓬勃、榮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