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役的意思、民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役的解釋

民衆所承擔的勞役。《後漢書·杜詩傳》:“﹝ 杜詩 ﹞遷 南陽 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宋史·食貨志上六》:“朝廷審定民役,差募兼行,斟酌補除,極為詳備。”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七》:“知官役之可減而苛擾之事除;知民役之可盡罷而海内皆樂業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役是漢語中的複合名詞,由“民”與“役”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平民承擔的勞役或兵役義務,是國家強制征發的無償勞動或軍事服務。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語境及法律淵源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詞源解析

  1. 詞義構成

    • “民”:指普通百姓、庶民,區别于貴族或官吏群體。
    • “役”:本義為“戍邊”(《說文解字》),引申為強制性的勞役、兵役、差役等。

      合義:民衆對國家承擔的強制性義務,常見形式包括修築城牆、運輸糧草、戍守邊疆等(《漢語大詞典》。

  2. 權威辭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民役”特指“平民所服的力役或兵役”,強調其強制性與無償性,如《周禮·地官·小司徒》中“凡征役之施舍”即涉及民役調配。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形态

  1. 勞役(力役)

    秦漢時期的“更卒”制度要求成年男子每年為官府服役一月,從事土木工程、漕運等勞動(《漢書·食貨志》。唐代“租庸調”制中,“庸”即代役稅,允許以絹布折抵民役。

  2. 兵役(軍役)

    如明代“衛所制”下軍戶世代承擔兵役,民戶則通過“民壯”“鄉兵”等形式輔助戍防(《明史·兵志》。清代“綠營兵”亦部分征調民役。


三、法律文獻中的義務屬性

  1. 強制性特征

    《大明律·戶律》規定:“凡差役,悉依籍定。”民役的征發以戶籍為基礎,逃避者将受刑責。

  2. 與賦稅的關系

    民役常與“賦稅”并稱(如“賦役”),構成古代國家財政體系的支柱。王安石變法中的“免役法”即試圖以貨币稅替代部分力役(《宋史·食貨志》。


四、現代語義的延伸與消亡

隨着近代化進程,義務性民役逐漸被雇傭勞動和職業軍隊取代。現代漢語中,“民役”一詞僅存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不再具有實際制度含義(《中國曆史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漢書·食貨志》《宋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明史·兵志》《大明律》(法律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民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向古代社會中平民百姓承擔的勞役或差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民役指民衆為政府或統治者承擔的強制性勞動,包括修築公共工程(如水利、城牆)、軍事輔助工作或農業勞動等。這種勞役是古代賦稅制度的一部分,體現了平民對國家義務的履行。

  2. 曆史背景
    在封建社會中,民役是重要的社會管理手段。例如,《後漢書》提到杜詩任南陽太守時“省愛民役”,即減少對民衆勞役的征調;《宋史》也記載了宋代對民役的審定和分配制度。這類勞役常與“兵役”“賦稅”并列為古代百姓的三大負擔。

  3. 詞義結構
    該詞由“民”(平民)和“役”(勞役)組成,強調普通民衆的奉獻屬性。其含義不僅限于體力勞動,還隱含階級差異與統治關系。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社會治理或曆史文獻中,例如:“修築長城需要征調大量民役”。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對集體或國家義務的承擔。

  5. 文獻例證
    清代恽敬在《三代因革論》中提出“民役可盡罷”,反映了古代學者對減輕民衆負擔的思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制度演變,可參考《後漢書》《宋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醯扳扯背旮旯兒贲飾膘澆不刊之說觇決茶油徹重次叙聰亮董狐直筆讀畫鳄海風餐露宿風氣付與趕趂工部骨軟肉酥瞽語濠梁鴻陂逭遁畫種豁爾蹇困家生孩子即留緊繃繃金鲗赍挽可汗匡教濫好人斂聲匿迹黎單曆精為治離尊馬克沁密達秘而不言磨它子牛刀畎畝人兒日省三反松解算沙抟空台背天地會廷訊宛虹逶迂想法相兼獻上下下細細細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