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役的意思、民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役的解釋

民衆所承擔的勞役。《後漢書·杜詩傳》:“﹝ 杜詩 ﹞遷 南陽 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宋史·食貨志上六》:“朝廷審定民役,差募兼行,斟酌補除,極為詳備。”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七》:“知官役之可減而苛擾之事除;知民役之可盡罷而海内皆樂業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民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向古代社會中平民百姓承擔的勞役或差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民役指民衆為政府或統治者承擔的強制性勞動,包括修築公共工程(如水利、城牆)、軍事輔助工作或農業勞動等。這種勞役是古代賦稅制度的一部分,體現了平民對國家義務的履行。

  2. 曆史背景
    在封建社會中,民役是重要的社會管理手段。例如,《後漢書》提到杜詩任南陽太守時“省愛民役”,即減少對民衆勞役的征調;《宋史》也記載了宋代對民役的審定和分配制度。這類勞役常與“兵役”“賦稅”并列為古代百姓的三大負擔。

  3. 詞義結構
    該詞由“民”(平民)和“役”(勞役)組成,強調普通民衆的奉獻屬性。其含義不僅限于體力勞動,還隱含階級差異與統治關系。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社會治理或曆史文獻中,例如:“修築長城需要征調大量民役”。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對集體或國家義務的承擔。

  5. 文獻例證
    清代恽敬在《三代因革論》中提出“民役可盡罷”,反映了古代學者對減輕民衆負擔的思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制度演變,可參考《後漢書》《宋史》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民役》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由民衆擔任的一種勞動,既有義務性質又有非軍事性質。這種勞動可能是為了滿足社會或國家的需要,或者是為了集體利益和發展而進行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役》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彳”。

第一個部首“⺺”是具體事物部首,表示人體,總共有四畫。

第二個部首“彳”是四點水部首,表示走路的樣子,總共有三畫。

來源

《民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人們被要求進行各種勞動工作。這種勞動可能包括農田耕作、水利建設、道路修繕等。這些勞動往往由民衆自願或被強制參與,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

繁體

《民役》的繁體字形為「民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民役》這個詞,古代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保留了其意義與發音。古時候漢字寫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演變,但其核心含義一直保持一緻。

例句

1. 在古代,農民需要進行各種民役來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

2. 近代,隨着社會進步和勞動力分工的變化,民役逐漸減少。

組詞

1.民衆、役務、國家、勞動、義務、發展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義務勞動、公民義務、社會勞動等。

反義詞

與《民役》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非義務勞動、個人利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