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淩;摧折。 唐 柳宗元 《憎王孫文》:“山之小草木,必淩挫折挽,使之瘁然後已。”《舊唐書·裴度傳》:“時諸道兵皆有中使監陣,進退不由主将,戰勝則先使獻捷,偶創則淩挫百端。” 宋 蘇轼 《次韻子由柳湖感物》:“胡為譏評不少借,生意淩挫難為繁。”
"淩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詞義兩個層面解析,具有明确的負面情感色彩,多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物施加壓力、打擊的行為或狀态:
一、字義分解
淩
挫
二、詞義綜合
“淩挫”指通過欺壓、逼迫等手段使人或事物遭受挫折、打擊,核心含義包含:
示例語境:
- “屢遭淩挫,銳氣盡失” —— 形容持續受打壓後精神萎靡。
- “淩挫對手,以固權位” —— 指通過壓制競争者維護自身地位。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980頁。
三、典籍用例佐證
《後漢書·窦融傳》載:“淩挫吏士,敗壞邊事”,此處指上級欺壓下屬導緻邊防事務受損,印證該詞自古用于描述權勢者對弱勢方的壓制行為。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2000年,卷23,第813頁。
四、近義辨析
“欺淩”側重肉體或尊嚴的侮辱(如霸淩),而“淩挫”更強調對意志或能力的系統性壓制(如職場打壓)。
“挫折”可指客觀困境,而“淩挫”必然存在施壓主體,屬人為施加的挫敗。
來源:《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42頁。
“淩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拼音為líng cuò,由“淩”(壓制、高出)和“挫”(打擊、使受挫折)組成,表示欺淩、摧折,即通過壓制和打擊使對方受挫 。
常見于描述權力不對等的關系,例如:
部分詞典标注其注音為ㄌㄧㄥˊ ㄘㄨㄛˋ,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白燦燦保國寺雹子辨裝才容鄽阛陳赤成家立業充棟盈車出費黜浮當直悼恩東不拉副辂幹矢橛公家廣骛懷刑環拜禍福相依将位今古奇觀酒櫃機行攬辔才連池量沙鄰藩賠貼平帖裒索青飙清禁鐘輕囚七香車三面沈淵十部師輔識空便書讀五車蜀賦水老鼠花順紀説雨談雲思子蔓特别提款權同筆硯推展頽墜外質妄生穿鑿瓦盞衛藏威重伍列五聽先馬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