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跬步千裡”是一個源自《荀子·勸學》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原文引用
該成語出自《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以“跬步”與“小流”作比,說明成功需日積月累,不可急于求成。
結構與用法
現實意義
當代常以此成語倡導務實精神,如家風建設中強調踏實積累,或黨員幹部工作中需“積跬步以至千裡”的務實作風。
“跬步千裡”以生動的比喻揭示了量變到質變的哲學思想,提醒人們重視點滴積累,避免半途而廢。其核心價值跨越千年,仍適用于個人成長、學業事業等多個領域。
《跬步千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每次跨出一小步的努力,可以走上很長的路程,形容事物發展的道理或者個人奮鬥的精神。
《跬步千裡》由“足”、“每”、“刀”、“千”、“裡”五個字組成。
部首分别是:足(走)部、攴(每)部、刀(刃)部、十(千)部、裡(田)部。
總筆畫數為:12畫。
《跬步千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故事中的孫膑和龐涓的故事。龐涓曾經嘲笑孫膑隻會使用小步趕路,而不知道通過連續跬步也可以走得很遠。孫膑則通過跬步千裡來回應龐涓的嘲諷。
在繁體字中,《跬步千裡》的寫法為《蹞步千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跬步千裡》的寫法為《躨步千裡》。其中,躨(kuí)是表示“小步”的意思,與現代漢字“跬”相似。
他通過每天堅持學習,一跬步千裡,從一個普通學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
跬步征程、千裡追尋、向前跬步、千裡之行
一步一個腳印、穩健前行、百尺竿頭、步履不停
舉步維艱、步履蹒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