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色的意思、察言觀色的詳細解釋
察言觀色的解釋
[check what one says against what he does;observe the words and gestures of sb.;watch a person’s every mood] 觀察言語臉色來揣摩其心意
詳細解釋
觀察言語臉色,以揣度對方的心意。語出《論語·顔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三國志·吳志·滕胤傳》“﹝ 滕胤 ﹞徙 吳都 、 會稽 ,所在見稱”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胤 每聽辭訟,斷罪法,察言觀色,務盡情理。”《元典章·刑部二·鞫獄》:“事既到路,推官應須先自細看文卷,披詳詞理,察言觀色,庶得其情。” 梁斌 《紅旗譜》十八:“越是壞家夥們,心眼越靈,他們會察言觀色。”
詞語分解
- 察言的解釋 審察言論。《後漢書·王堂傳》:“庶循名責實,察言觀效焉。”《後漢書·陳蕃傳》:“夫吉兇之効,存乎識善;成敗之機,在於察言。”
- 觀色的解釋 觀察臉色。《論語·顔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諫説,慕 晏嬰 之為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為務。”
網絡擴展解釋
“察言觀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拆解如下: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觀察他人的言語(“言”)和表情(“色”)。
- 引申義:通過分析對方的語言、表情或動作,推測其内心的真實想法或情緒狀态。常用于形容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能力。
2.成語結構與出處
- 結構:并列式(“察言”+“觀色”)。
- 出處:最早見于《論語·顔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這裡指真正的通達之人能通過觀察他人言行來謙遜待人。
3.應用場景
- 人際交往:如職場溝通中通過表情判斷對方是否認同提案,或家庭生活中察覺家人的情緒變化。
- 心理學關聯:與“非語言溝通”理論相關,強調肢體語言、微表情對心理狀态的反映。
4.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鑒貌辨色、見機行事、審時度勢。
- 反義詞:我行我素、木讷寡言、不谙世事。
5.正确理解
- 非貶義:原為中性詞,指敏銳的觀察力;但若用于過度迎合他人,則可能含貶義(如“阿谀奉承”)。
- 文化意義: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含蓄表達”和“人際和諧”的重視。
示例:
- 商務談判中,他通過察言觀色,發現對方對價格不滿,及時調整策略。
- 孩子察覺父母臉色不悅,主動停止吵鬧,這是察言觀色的表現。
(注:以上解釋基于語言學常識及經典文獻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察言觀色》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觀察别人的言談和表情來了解其内心想法或情緒狀态。它可以用于描述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細微的言辭和臉色變化來推斷其真實意圖或情感。
《察言觀色》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察言和觀色。其中,察言表示通過觀察言辭來領悟他人的真實意思;觀色則表示通過觀察臉色變化來推斷他人的情緒或态度。察言的部首是宀(寶蓋頭),觀的部首是見(現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繁體字中,察的形狀稍有變化,觀的舊字形則是仿佛一個人在窗戶下仰望景色的樣子。這些變體形式也都代表着察言觀色的含義。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通過察言觀色,得知對方并不滿意他的提議。
察言觀色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使用,例如:細心察言觀色、善于察言觀色等。近義詞可以包括觀察細微的變化、觀察他人的表情等。而反義詞可能是片面相信對方的言辭或無視他人的表情和語氣。
總之,察言觀色是一種通過仔細觀察他人言談和表情來了解其内心想法或情緒狀态的能力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